香港人口老化、少子化和長者貧窮問題惡化已是全民共識,形成沉重的時代壓迫感,再也不能敷衍迴避,但被國際公認為是「解決良方」的延後退休年齡措施,在香港卻受限於詭譎暗昧的政經博弈,政策一再「急轉彎」,德政亦遭疵議。
人口老化 延退休年齡是主流
隨着戰後嬰兒潮相繼進入中老年,「養不起未來」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挑戰,而延後退休年齡則是獲國際普遍採納的主流解決方案。香港也順應潮流,建議將長者綜援申領年齡,由60歲延後到65歲。
綜觀國際實踐經驗,有關措施的直接效益,主要有4,包括1)紓緩由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帶來的供養長者和勞動人口不足壓力、2)維護退休制度的可持續性、3)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以及4)刺激消費和經濟增長。
須指出,香港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高的地方,男女性都超越80歲,若仍堅持把60歲以上的人視作長者,會是相當「離地」。當中因由,本人認為主要涉及3個方面的謀算:
政府料敵不準 成反對派彈藥
第一,長者綜援與失業綜援的博弈
政府設立長者綜援和失業綜援這兩張安全網,都是為了幫助一些因不同原因而不能工作,導致不能負擔基本生活的市民;但前者是特別照顧長者、類似「長生津」加強版的福利政策,無法協助受助者脫貧,後者則是失業保障形式的生活支援和就業輔導,實現最終脫貧的目的。任何政策改變,都會帶來牽一髮動全身的「骨牌效應」,這並非對與錯的是非題,而是關乎社福界及從業同工事業前途的利益版圖重劃。
第二,管治與選票的博弈
在爭議鬧大後,政府寧願管治威信受損,甘冒政治風險,仍只肯一再以輔助措施作補救,但堅拒擱置原方案,反映政府延後退休年齡、改革退休保障制度的決心和信心。事實上,在任何的所謂民主社會中,凡涉及削減福利,必會有人惡言相向,而今年是選舉年,長者是必爭的票源,誰不靠攏他們?法國在十多年前便曾因財力不濟,「被迫」將法定退休年齡延遲一年,結果引來全國示威暴動。
至於香港,面對政策改動和反對派狙擊,卻因料敵不準、布置欠周全,一直捱打,平白為對手添加彈藥。
第三,世代間的博弈
紓新世代壓力 惟向上流受阻
退休原是非常個人的安排,「幾歲」退休不是重點,而是你有否足夠的退休準備和生活照顧?不致淪為生活艱困的「下流老人」!至於少子化,則令就業人口遞減,勞動參與率降低,既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利,亦加重對照顧退休長者。延後退休年齡可減輕新世代的壓力,但換來的是向上流動階梯受阻,如何平衡彼此的利益,政府應做好應對準備和支援服務。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退休酒會上,把李商隱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成「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描繪他退休時的感觸。能者人人有工作,弱者人人有照顧,才能構建健康的永續社會。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9年2月2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