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有機會聽到幾位熟悉台灣情况的專家學者評議習近平對台講話,這使我想起香港回歸經驗,並與當前台灣問題作對比。時空不同,結果亦應該不一樣。從這思路,我猜想武統台灣,若未來5 至10 年間發生,我亦不感驚訝。今天中國還為美國全面遏制而疲於奔命,台灣問題亦成其中一環;本文便是探討這個猜想。
有最後限期但沒有時間表的猜想
最近張志剛兄以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序,道出2034 年應是內地與台灣展開統一和談的日期:新界租約1997 年到期,中英1982 年展開談判,即15 年便到最終限期的1997 年;那麼,2049 年減15 年是2034 年,距今只有10 多年。這樣的加減數意思不在年份,而是傳達時間緊迫性。奇怪的是,習近平對台講話沒有引起台灣政界及一般人的震撼。為何筆者這個第三者會驚訝呢?第一,習近平不是說了台灣問題「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嗎?這表示主體責任可能是習近平這一代人。第二,這個主體責任若結合去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統一台灣可能是習近平續任第三任黨國一把手的理由。第三,遲到2034 年才和談,並不符合習近平強勢領導風格。中國從「站起來」(毛澤東)、「富起來」(鄧小平)到習近平「強起來」;40 年未打過仗的國家「強起來」有點勉強。統一國家出師有名;若選戰場的話,統一台灣是不二之選。總之,2049 年是收復台灣的最後限期是清楚不過:「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終結。」2049 年太久,習近平第三任內,即從今年起有三五年籌劃、戰略鋪陳,然後落實。
香港回歸經驗及中美博弈
首先講一下香港回歸與統一台灣的「第三方」問題,繼而才談港台在回歸共和國的不同時空條件。香港前途會談涉及中英兩個主權國家。台灣前途道理上與第三方沒有關係;但道理之外,國際關係講的是實力。民進黨台獨背後撐腰是當今全球霸主的美國。因此,解決台灣問題除了做好自己戰略佈局外,還要考慮中美博弈。當年香港回歸,英國已無復大英帝國昔日的雄風。從空間的地理條件,英國亦不會與阿根廷爭奪福島般,派遠征戰艦來守護她在中國邊陲的殖民地。值得一提,當年中英會談只有兩方,沒有第三方。第三方暗示「三腳櫈」是英國打的「民意」牌,但為鄧小平駁斥。
其次是中美綜合國力的趨勢。美國2019 年的軍費開支超過7000 億美元。據悉全球只有20 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這個體量。但美國國債超過20 萬億美元,就算有美元霸權的「底氣」,自奧巴馬以來,美國全球戰略呈現收縮,如奧巴馬從阿富汗撤軍,特朗普從敘利亞撤軍。美國全球戰略收縮之餘,同時以印太戰略圍堵中國,實有其結構及維持其霸權等因素。若從國力發展大勢看,中國是上升一方,美國循下降之軌。近年美國權威智庫蘭德公司評估,若台海爆發戰爭,首幾天或幾星期內,基於太平洋的跨度,美國空中缺乏優勢。蘭德公司特別提及近年中國的彈道導彈對美軍艦艇的威脅。2020 年中國的北斗衛星將覆蓋全球,屆時被譽為「航母殺手」的東風21 丁彈道導彈瞄準目標的誤差只是加減10 公尺。
其三是國家統一可以不計成本。上一世紀80年代初掀起香港前途問題,中國剛從文革十年動亂恢復過來。香港當年對中國改革開放舉足輕重;以GDP 而言,香港經濟體積有國家兩成多的分量。2017 年全國不下5 個省份的GDP 已經超越台灣。大陸對台政策也用上了「讓利」這一招,但收效不彰。不過,當涉及國家統一,便不應太在意經濟成本問題了。當年中英談判,英方以為中國會因經濟考慮以主權換治權,不也是錯了!歸根結柢,台灣問題是國家統一百年大業,不一定考慮成本。但當考量的時候,則視乎中美博弈多於台灣本身的問題。
基於這3 點,均有利於未來5 至10 年統一台灣。
選舉民主排斥和平統一
中英香港前途會談只有兩腳櫈,兩岸統一談判則是「三腳櫈」。這個三腳指大陸一方之外,第二方是政黨輪替的選舉民主政治,包括持續競選中的政黨及執政黨。第三方則是「去中國化」毒素太深的台灣選民。因此,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被污名化,是「票房」毒藥。習近平台灣講話指的一國,應該只是共和國,已超越「九二共識」各自表述。若這符合習近平本意,則在選舉政治體制邏輯下,參與兩岸和談更應是選舉必敗之舉。除非民意出現逆轉或有重大危機,如大陸以武逼統,如航母艦隊圍台,產生體制路徑大變的窗口。
選舉民主在歐洲不乏好的範例,如西歐的德國及北歐諸國。但當選舉民主加上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的裂縫,則一定淪為內耗政治。美國大國是最新範例。當年香港前途談判只有中英兩方,雙方還可從國家整體及長遠利益考慮問題。今天,台灣一方有了「去中國化」的「第三隻腳」,就算是國民黨有勝算的參選者,可否接受以共和國為前提的一國兩制呢?因此,台灣當前選舉政治體制似乎無法逃脫「要選上就不能談統一」的死循環。這種體制邏輯下,和平統一希望渺茫!
總結
大陸做過「讓利」,前幾年已發覺沒有什麼效果,因此「共同市場」效用亦應在預期內。選舉民主的死循環下,又如何寄望於「獨台」的國民黨呢?和談是伐謀上策,但缺乏武力壓迫的威勢是不成的;下策當然是伐兵攻城了。未來幾年伐謀上策就是大陸主導的和平統一協商機制可否落實,成效如何。若伐謀不成,只得以武促統,甚至伐兵攻城下策的筆者猜想。這樣,關鍵視乎大環境如何。因此未來幾年中美博弈是否如預期此消彼長是個重要的前提。今天美國已經全面遏制中國,博弈鹿死誰手?武統可以是中國反遏制的關鍵一着。但若行這一着,國家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中華民族優秀之處在於具有堅毅不屈的精神,不怕捱苦;當在危急關頭,往往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魄力及鬥志。所以,習近平所講的「強起來」還有文化自信這一層次。若未來5 至10年間真的統一台灣,我不會感到驚訝!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9年2月1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