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就目前政治環境來看,政府上星期提出的「三隧分流」無約束力動議,看來是無法在立法會通過了:亦即今年內也不會有正式的法案呈上議會,一切要待2023年收回西隧後再重新打算。
尊貴議員們的主要反對理據,原來是不滿政府沒絲毫讓步空間,認為至低限度也應該讓他們有一點話語權,容許他們就目前跟西隧公司的協議,作一些改動。
僅向私家車開刀 「搵食車」無礙
但如果議員們是因為自尊之故,硬是要改一改現時三隧分流的建議,才覺得自己有權勢的話,那就未免太不顧現實了。一個在層次上相差十萬八千里,但仍可類比的情況,是文翠珊代表英國跟歐盟談「有序脫歐」建議後,不論是其保守黨黨友和政治對手,都認為建議應可再改,寧可大比數否決令英國陷入硬脫歐的風險,而實情是歐盟基本上寸步不讓。
盡管比例上不一樣,但相同道理還是可套進三隧分流的情況當中:西隧公司也是絕對可以寸步不讓,跟政府的協議要是拉倒,他們由現在到2023年大可自由加價,不必受制於分流建議。
以上這點,正是許多議員和輿論忽略了的「最惡劣情況」(worst-case scenario):根據世界各地大部分基建管理的經驗,負責營運的公司在退場前兩年,往往會一方面縮減維修開支,而另一方面不斷加價——反正金鵝過兩年就要脫手了,現在若不盡取金蛋,更待何時?
不難想像,只要西隧未來再加價,必定有更多車流湧向紅隧和東隧,讓附近交通由嚴重擠塞變成癱瘓!到時市民叫苦連天,就只能怪立法會否決三隧分流方案了。
正因如此,筆者希望議員們可以放下那無謂的驕傲,看清楚這次三隧分流方案的本質,其實是一個「財富再分配」的建議。
亮點之一,是這個建議並沒有向俗稱的「搵食車」開刀——不少傳媒只報道私家車在分流方案下,紅隧收費由20元加至40元,而東隧收費則由25元加至40元,卻未有強調「搵食車」使用紅隧和東隧收費沒變,而且不載客的士更是由65元變成只需15元便可用西隧回程,大大加強了分流效果(現時情況是的士因為紅隧只收取15元回程費,所以一定使用紅隧折返)。
三隧分流方案的另一個「財富再分配」的特點,是私家車(包括電單車)使用紅隧和東隧所增加的收費,將全數用來補貼使用西隧的隧道費——因為政府已承諾按照實際車流量,補貼西隧最多18億元,並會為專營巴士以實報實銷方式代繳西隧隧道費——這做法如同多收取私家車車主(即較富裕的一群)使用紅隧和東隧的費用,藉以補貼要日常乘搭巴士去上班上學的普羅市民。
沿用現行做法 恐西隧大加價
我們亦可以理解為由「車主階層」資助「乘客階層」,從而令社會整體得益,例如交通暢順讓市民出行時間縮減,從而降低經濟成本,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空氣和生活質素。
盡管有議員和輿論質疑,即使沒有三隧分流而西隧進一步加價,大部分會使用西隧的車主一般對加價並不敏感,因此即使沿用現行做法而西隧加價,預計對紅隧的影響,也未必十分嚴重。如此推斷,一來低估了前述基建營運者「撤退前」的殺雞取卵心態,二來亦忽略了剛通車的中環灣仔繞道為港島北交通帶來前所未有的方便;兩種因素結合起來,西隧的叫座力會大大提升,到時即使加價到100元甚至以上的水平,也未必是天方夜譚——試想如果西隧收120元,而紅隧繼續收20元,一些平常不介意多付50元的車主,卻未必願意多付100元,到時金鐘至北角的擠塞情況恐不堪設想。
寫到這裏,自然有人又會要求:不如索性西隧大幅減價,三隧齊齊收30至35元——可是這樣卻必然令許多原本不駕車者,會因為使用西隧「太抵」而出車,造成額外交通需求,結果分流後,卻有機會三隧齊塞——到時始終還是要三隧一同加價至目前建議的水平,才能達致不塞車的目標。
何況,除了交通需求之外,政府應否大幅補貼目前由企業營運的西隧,也是矛盾所在:現時政府建議預留最多18億元,補貼西隧減價後的損失,好歹是個大數目——若然要私家車使用西隧的收費進一步下調至低於50元,便要再花數十億元公帑補貼——以公帑同時補貼私家車司機和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是否真的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又是否公平?
相差少於10元 司機才願過西隧
最後,有意見認為,一下子增加私家車車主使用紅隧的費用多一倍,確實是難以接受,因此反建議分階段提升收費,例如先加至30元,看看分流效果如何,再決定是否再加至40元——這想法若然純粹是讓私家車車主心理上得以有所調息,也許是無可厚非;不過論實效,紅隧加至40元基本上無可避免:因為使用紅隧和西隧的費用差距若多於15元,其實對駕駛者而言已造成極大的「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假設紅隧收30元,而西隧收45元,心理上明知後者要多付50%,一般司機自然不會考慮過西隧。
換言之,要成功分流,私家車過紅隧的收費只能夠和西隧相差10元或更少,才有機會令普遍駕駛者產生「願意過西隧」的心理作用。作為香港云云駕駛者的一員,要理解這一點,其實不難。
本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1月21日
圖片來源: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