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香港政改訂出框架,為擾攘多時的政改爭拗依法「落閘」,連同國務院早前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表明中央決意以刮骨療毒的果斷,根除糾結多時的政爭紛亂。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由此亦難免引發一些震盪,但當斷不斷,其理自亂,若是因懼怕可能「有事」,而繼續姑息拖拉,香港只會貽禍沉淪!
中央最終拍板的方案,還有待正式投票決議,但根據各方面的消息,中央方案的內容已經底定,共有五個重點,包括:一、只有提名委員會有權提名特首候選人;二、提委會按照現時選委會「四大界別」方式產生,人數亦維持1200人;三、提委會以過半數通過,選出「愛國愛港」的二至三名特首候選人;四、再由全港選民一人一票在這二至三人中,普選出行政長官;五、當選者由中央任命。
有泛民批評,這是對泛民蓄意「落閘」,目的在於防止泛民有機會參與特首選舉,亦有人提出要進行佔中和罷課,更有人威脅在立法會否決有關政改議案,令政改原地踏步,從而形成一拍幾散的全輸局面。的確,目前的形勢是嚴峻的,除非出現石破天驚的「急轉彎」,否則政改的前景令人擔憂。不過,形勢愈複雜,立場和底線愈須明確,態度愈須堅決。事實上,香港的普選夢經歷三十多年的反覆折騰,當年的純樸理想,早已滲雜不少利益計算,亦已成為關乎各個政團政客切身政治利益的問題,因而無論任何方案,必然會有不滿、有抗爭。
與其逃避拖延,不如正面面對。要解決疑慮,第一是堅持兩條不可踰越的底線:一條是法律底線,一切均須按《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辦事;一條是政治底線,就是特首人選必須愛國愛港,對抗中央的人不能當特首。特首候選人必須得到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支持,就是守住這兩條底線的關鍵所在。
第二是分清政治角力的根源所在,從中央的角度看,這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布局,避免香港的「普選路」成為國際力量針對國家的「顛覆橋」,因而要在特首產生機制嚴把關。相反,泛民則希望借普選取得對香港政局的主導權,並且擺脫中央對香港的影響。這是一種雙向對衝的權力博弈,但香港作為國家授權成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本沒有與中央正面對弈的條件能力,情況猶如紐約市的在野政黨要求美國政府屈服,向他們言聽計從,那根本就是政治冷笑話。泛民至今仍勉力與中央對抗,既屬夜郎自大式的天真,更完全違反政治倫理。
第三是要確保政改方案的合理性,因為獲得過半數提委支持,是體現「機構提名」和「集體意志」的最簡單指標,也只有得到過半數提委的支持票,才能顯示候選人在提委會中得到不同界別的廣泛支持,這亦體現《基本法》關於均衡參與原則的要求。
必須強調,遇強即屈,只會養成「壞孩子有糖吃」的陋習,甚至「拉鼠入米缸」。中央有責任從依法守法、香港長治久安的角度,從嚴把關,向不合理訴求說不,從而拓建香港的民主普選路。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4年8月29日
原圖:isd.gov.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