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前經濟系系主任雷鼎鳴
政府宣佈要落實以前的決議,把合資格領取長者綜援的最低年齡從六十歲提高到六十五歲,引起香港建制與反對派政客的猛烈批評,涼薄、不食人間煙火等用語紛紛湧出。
這是沒有甚麼值得驚奇的,在任何的所謂民主社會中,一涉及削減福利的,必會有人惡言相向,長者是容易爭取的票源,乃兵家必爭之地,誰敢得罪他們?十多年前法國因財力不濟,無法不將法定退休年齡延遲一年,也立時引來全國示威暴動。政府此舉也許在政治上愚蠢,卻頗有公務員堅持理性辦事的風骨。但政府的理性是甚麼?行事又有無疏漏之處?
把領取長者綜援的年齡推後的源起,我聽權威人士說是人口政策的一部份。六年前,政府曾成立了一個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林鄭是主席,當時我也是成員之一,摸清了人口急劇老化的實況後,政府內部便自行研判應訂定甚麼政策了。後來政府也成立了一個長遠財務策劃工作小組,負責研究人口老化對未來財政的影響。
既然長者綜援變成以六十五歲為起點是人口政策的一部份,我們需要了解未來人口老化意味着甚麼,而不是把頭埋在沙裏。嬰兒潮大量出生的孩子現在已垂垂老矣,紛紛進入退休年齡,但港人長壽世界第一,且生育率長期低企,大量長者陸續退休後,工作人口減少,但需要扶持的長者人數,卻如長江大河般滾滾而至。去年年中,六十至六十四歲人口共五十五點四萬,五年後,相同的年齡群人口預計會增至近六十四萬人。長者的福利與醫療服務政府開支,這五、六年間翻了一翻,今年已是八百六十億港元。要化解人口老化壓力,重要的方法是延遲退休年齡,反正現時六十至六十四歲人口比起幾十年前健康得多。也許將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普及化後,人類工作時間或工作年數減少,問題自動消失,但這是有點望天打卦了。
把長者綜援年齡推後,特首說不是為了錢。此說有對有錯,對的是這的確省不了多少錢。目前政府並無數據顯示多年人會受這政策影響,六十至六十四歲年齡群中的五十五點四萬人,有多少人在領取長者綜援?坊間有不同的估計,從一、二千人到二萬多人都有,我取其中,假設是一萬人左右吧。他們若失去長者綜援,改為領取成人綜援,每月得款會減少一千零三十元,政府每年只能省回稍多於一點二億元,數額的確不大。
但說與錢無關也不對。政府今天沒有財困,但是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早已推算出,在龐大的人口老化壓力下,若政府開支不作調整的話,再過三幾年香港便會出現赤字,十年後儲備便會用光,但假若政府肯面對問題,今天少用一些,把省回的錢留給將來人數更多、需求更大的長者,赤字與用光儲備的期限都可大幅推後。從這角度看,每一分一毫都有機會成本,今天用了,將來便少了資源應付真正的人口老化。
要求六十至六十四歲領取長者綜援的人改為領取數額少一千零三十元的健全人綜援,是否涼薄?有些人老了便想退休,這是人之常情,但最應幫助他們達此願望的,應是其家人。他們為家人貢獻了一生,其子女,才是他們貢獻的主要收益者,若子女不負起供養責任,反而要求社會其他人交稅代他們供養,這才是更大的涼薄。
政府錯了甚麼?我認為配套尚未足夠。政府不是沒有配套,例如它推出過中高齡就業計劃等項目,六十至六十四歲男士的勞動參與率也從九七年的四成八增至今天的六成二,這年齡組群中不工作者的絕大部份也不會去申請綜援,但延遲退休年齡往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政府應自己先走一步,並大力鼓勵商界將習慣性的六十歲退休年齡推至六十五歲,再加強幫助中高齡人士就業力度,使到這年齡層繼續工作變成社會常規,今次爭議的政策阻力才有望減低。
本文轉載自《頭條日報》2019年1月18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