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盛世(二)
太平盛世(二)

上次提及,美國費城人口中,八成的黑人孩子都在無父無母的背景中成長,原來英國的情況亦不遑多讓。近一半的英國孩子出生時,父母沒有結婚,數字是香港的7倍之多。這是個「四維」的問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家庭是組成社會最重要最基本的單位。所以港人依然相信,為了生小孩要先結婚。當男女對「配偶」連一年半載的承諾都欠奉,又如何談得上養育孩子至20歲成年的責任?

一生人最大責任(commitment)莫過於夫婦對彼此的承諾,以及父母對子女的養育,因為兩者都是無條件而且一生一世的——即使明知未來不可預測,你都放棄重新選擇的自由:一個人30歲結婚,就是承諾不會因伴侶20年後中年發福、思想跟不上或年老生病而拋棄對方;生兒育女,哪怕你「生嚿叉燒」,都會給他最大的栽培。整個7月的「學習」假期,每天都朝7晚11,對我或港人父母而言,來得相當自然。但在外國,觀乎上述數字,父母對子女付出則大有可能不一樣。 相反,若果大家把照顧孩子和長者的責任都推給政府,當然自身的自由和方便多了,但到頭來不單因假手架床疊屋、程序多多的政府令自己要交的稅項倍增,更甚者還大大削弱家庭價值:年輕好玩才是家人,年老多病、陀手?腳的就不想「眼冤」,推給政府養或送進老人院。當人們連對家人都要計到盡:老公嫌棄老婆煮的菜難吃、子女嫌棄供養父母拖累自己……那市民對市民,甚至對國家自然錙銖必較。

9月蘇格蘭獨立公投,便是源自國民認為英國的支持不足。United Kingdom會否變成Divided Kingdom繫於一綫,「四維」對於社會團結的重要可想而知。當家不成家、國不成國時,菁英們亦會離鄉別井。最新數字顯示,居於英國以外的英國人創新高,實在令人惋惜。現在人人都談「國際標準」,但數字說明,外國的月亮不一定特別圓。不同的價值觀自會孕育出不同的制度。難道香港要與欠缺責任心的「國際標準」看齊嗎?

數據顯示85%港人會支持父母的生活;69%願意與父母同住。周末晚上,放眼都是10至12人的大枱、三代同堂用膳,與外國多是2人的餐桌大相逕庭。看來儒家重視孝道的社會倫理觀念,依然青春常駐。香港社會對家庭的責任心絕對倍數拋離外國,「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 這個創建太平盛世最關鍵最核心的元素,實在極之雄厚。

看罷「太平」數字轉看「盛世」數據:美國的家庭實質入息中位數自2007年起一直下跌,最新數字比1989年水平還低,25年間不進反退,同為美元區的香港同期卻增加至少20%(名義增幅則分別為美國:+76%、香港:+157%)!英國也是一丘之貉,實質家庭入息在過去10年原地踏步。但香港家庭入息自黃金五年起(2010年)至今上升近三成,撇除通脹亦升近一成。再者治安之佳傲視全球、庫房長期「水浸」。客觀數據擺在眼前,香港的太平盛世理應羨煞全球!難怪踏出抵港大堂時,我十幾歲的孩子都問了一個我不懂回答的問題:「為甚麼明明香港是太平盛世,會弄到家嘈屋閉?」

原文轉載自《am730》2014年8月25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