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就在20國集團(G20)峰會和「習特會」前兩天,有傳統泛民議員稱會赴美會見政商界人士,游說美國應維持香港的單獨關稅區地位。
不少非建制派支持者批評此舉令泛民的立場跟建制派一樣,令所謂民主派的定位在九西補選之敗後更為模糊;但更關鍵的問題是泛民議員面對美方代表時,到底還有甚麼話說?
畢竟,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的年度報告,是以香港的高度自治受損為前設來向國會作建議:假如泛民議員把本港的現況說得比報告所描述的更差,那他們只會進一步增加香港失去單獨關稅區地位的風險;故泛民議員若想游說美方維持現行對港政策,主要論據就惟有解釋特區的高度自治,實際上並沒有美國那份報告寫得那麼壞,所以不用「罰」得那麼重--不過如是說,則未免跟泛民過去謂「特區的政治和言論空間持續收窄」的論調不同,甚至有機會被建制派反過來批評:正因為泛民先前過分唱衰香港,現在為免後果嚴重,所以急忙趕到美國解畫。
赴美唱好定唱衰? 泛民左右為難
我不認為泛民議員願意修正自己的論調,也不相信他們會冒險講一些可能令香港更快失去單獨關稅區地位的說話--既然說甚麼也不行,那千里迢迢赴美見面還有意義嗎?
泛民議員雖然沒話可說,卻總有話可聽:是故與其寄望泛民議員游說對方,更合理的期望是他們能從美方人員那邊收到一點風聲,並以此推敲出到底美方醉翁之意在甚麼,尤其「習特會」以後,香港在整盤中美棋局中着實處於甚麼位置,或許才更有意義。
保地位抑融入大灣區 京都樂見
固然,建制派那些豪情壯語謂「香港失去單獨關稅區地位的損失甚微,在大灣區經營便可輕鬆填補」確實令人詫異,甚至啼笑皆非(有錢賺的話,何不美國和大灣區兩邊一起賺?)--不過,正如筆者兩星期前在本欄剖析(見11月19日的《美對港『小動作』‧擺姿態利還價》),美國一旦改變其對港貿易政策,商人為求自保,也總得轉向大灣區覓商機,其客觀效果無可避免是把香港推得離美商更遠,同時整體經濟亦相對跟大灣區聯繫更深,走得更近。
值得深思的是以上情況即使出現,或許也是中央所樂見的一種情境推演:香港慢慢遠離美國勢力範圍,並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後者更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下的訓示--也就是說,美國不論改變對香港的貿易政策與否,對中國的宏觀布局沒有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公字都贏」:不變,則中國繼續利用香港在國際金融和貿易市場上的獨特地位,作為調節開放改革步伐的活門;即使真的變,中央亦樂見香港加速融入大灣區。(至於香港在此情況下,會否「淪為」內地其中一個普通城市,那便要看看特首和香港人到時的造化,中央看來不會太過介意,亦似乎不會刻意介入,極其量只會協調。)
既然中方不介意香港加快融入大灣區經濟,那美方為甚麼還要提議檢討美國對港貿易政策呢?留意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目前只是建議商務部檢討對香港出口科技的政策,卻沒有要求全面取消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的地位--此中暗藏的一招,或許是刻意讓反應過敏的香港人由前者聯想起後者,也就是令人有「萬一失去單獨關稅區地位怎辦」的疑慮。
美港政策法 關鍵港元自由兌美元
至於引發此疑慮作虛幌之目的,有可能只是提醒中方要注意,令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的《美港政策法》,其核心內容在於容許「港元跟美元自由兌換」此關節眼上。
正因香港既與美元掛鈎,又是人民幣跟世界接軌的最主要窗口,故對中國而言,特區在開放人民幣這方面的功能,倒是暫時不可取代--但由美國財政部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威脅要把中國放在滙率操控監察名單這點推算,美國的醉翁之意,從來不在制裁香港,而是借報告動搖香港的根基(即檢討單獨關稅區地位以至影響聯繫滙率制度),藉此警告中國需加快人民幣滙改步伐;否則,最壞的情況是,一旦美國修改《美港政策法》,令港幣不能完全自由兌換美元(現時香港可以說是以此法例賦予的特別身份,才可以自由兌換美元和各國貨幣),中國的人民幣滙率改革計劃便會失去自主性,到時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難以評估。
全中國惟港採普通法 美難放棄
因此,只要中國稍後進一步開放市場予美國企業,並承諾繼續深化人民幣滙率和經濟結構改革,也就是讓特朗普得以向美國人展示自己如何成功爭取「中國就範」,相信美方的「香港牌」便已經奏效了--畢竟對大部分要繼續在中國賺錢的美國企業來說,香港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香港是全中國唯一以普通法運作的地方!由於美國也是以普通法運作,這對美國一眾大企業的律師團隊而言,在香港簽合約、在香港打官司,始終較在中國其他城市為佳:因為其他內地城市不論怎樣變,在「普通法司法制度」這方面,基本上永不可能追上香港。
所以香港作為單獨關稅區,可以說是美商必須要其政府保留的一個選項。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12月4日
圖片來源: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