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九龍西補選,對建制派而言,是勝完再勝,喜上加喜,而且愈贏愈漂亮,用「完勝」來形容陳凱欣的勝選實不為過。至於每次敗選之後,總有許多開脫之辭,簡而言之,就是姓「賴」,賴東賴西,賴這賴那,今次李卓人慘敗,也無例外。
所謂「?票」之說,在選前是甚囂塵上,到選後因為陳凱欣的得票,比李卓人和馮檢基二人得票總和還要多,那才稍為收斂。但反對派中人,仍然是憤憤不平,他們認為李馮二人得票總和比陳凱欣少,只是說明馮檢基「?票」不成功。但「?票」就是「?票」,其心可誅,所以他們仍然不忿馮檢基,仍然指摘馮檢基。
過去本欄已經一再分析,在民主選舉中,並沒有「?票」這回事,又或者轉換一種表述,所謂「?票」,其實就是民主選舉的一部分,就像足球比賽,十二碼定點球就是賽例之內,家家有求,沒有所謂公平還是不公平。
如何說服其他人支持,就是選舉政治的本質,甚至是政治的本質,舉一個例子,李卓人在拉票時,是否得到尖沙嘴街坊何先生的支持票,是李卓人政治能力的表現。何先生把票投給李卓人,那就是李卓人的成功,反之就是李卓人的失敗。但無論李卓人是否得到何先生的一票,李卓人也不能埋怨何先生,指摘何先生不支持他,又或者說何先生「?」走他一票。
泛民提名安排 是政治失敗
同樣道理,候選人之間的互動,就是選舉政治的一部分。李卓人如何令到馮檢基不選,甚至轉而支持他,為他助選,那是李卓人的責任。李卓人說馮檢基「投共」,是迫使馮棄選,又或者減少馮得票策略的一種。但當馮反建議,用過去泛民主派陣營的慣例,以初選定去留,如果李卓人肯進行初選,而初選又擊敗馮檢基,這是不是比空泛的「投共」指控更有效?屆時如果馮再輸打贏要,輸了初選仍然再參選,這是否會令到馮的「?票」能力大減,又或者要馮付出比只是被指摘為「投共」更大的政治代價?但泛民內部就是決定不初選,但又解釋不了為什麼以前有初選,今次不初選,那又如何可以以理服人,迫使馮檢基退選!整個提名安排,就是一種政治失敗。而歸根究柢,選票是屬於每一個選民,而不是早就屬於任何一個候選人。票不是在你手,那又如何說得上「?票」?
陳凱欣今次的得票,比鄭泳舜在3 月的得票少,只要看票站得票的細分,因為馮檢基的參選,陳凱欣在深水埗多個票站的得票都比鄭泳舜下跌,龍坪及上白田少了近200 票,下白田少了180 多票,富昌少了160 多票,南山、大坑東及大坑西少了120 多票,幾個深水埗票站,就少了近700票,那是不是馮檢基「?票」的結果?相反,李卓人在絕大部分的票站得票,都比姚松炎的少,公屋少、中產少、私樓少、基層少。如果全部都少,那又如何可以把責任推給政治地盤只集中在深水埗和基層的馮檢基?
至於「賴」投票率低,那就更是無稽。泛民自詡是補選的長勝將軍,補選的投票率一向都是偏低,而今次的投票率,實在不算低,四成四的投票率,也曾比過去的一些正式立法會選舉為高!
至於另一種講法,說馮對民主派的攻擊令到泛民選民投票意欲低,理據何在?為何不說馮檢基參選,逼令更多泛民選民有危機意識而投票支持李卓人?
以前有一套電視劇集,設計了一句對白:「贏就是贏,輸就是輸」,借來一用,對選舉其實是最貼切合適不過。因為選舉,就是數人頭的玩意,再沒有其他因素在內。所以李卓人輸,就是李卓人的問題,除此以外,再無其他。
李卓人輸,選前已經可以預料得到,李卓人在其新界西老巢,近幾屆選舉,得票都是拾級而下,跌幅達幾千票的幅度,不可謂不巨。直到上屆再跌出前9 名之內而落選,以這樣的「吸票能力」,更準確的是「失票能力」,去一個全新的九龍西選區,究竟有何勝算?
中間選民 陳凱欣吸票力強
從政治定位而言,李卓人是在泛民陣營靠近極端的政治定位,對中間定位的選民,有鞭長莫及之嘆。相反陳凱欣,雖云是建制代表,但政治定位靠近中間,按照一些民調顯示,對近四成中間的選民,陳的吸票能力比李馮二人多出超過一倍。此消彼長,只從政治定位來看,陳凱欣已在上風。
贏就是贏,輸就是輸。選舉結果,就是李卓人輸了給陳凱欣,不需要再解釋。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11月29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