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西補選落幕,傳統反對勢力在這場選戰實在是「輸得徹底」。一場選舉,反對派政客為爭議席,不惜互相批鬥攻擊、撕裂內訌、勾心鬥角,堪比早前完結的清宮劇「延禧攻略」。「重磅」代表李卓人殺出重圍得到出選權,並得反對派總動員「抬轎」,然而卻無法阻止選票大量流失,跟建制派的「四比六」票數比例正式宣告不復存在。由選前不斷炒作時事議題、又誇大補選是爭取「關鍵一席」,到中途抹黑攻擊對手,將「戰友」及「同路人」抹黑為「鬼」,凡此種種,都可見反對派早已技窮;然而,筆者所謂「輸得徹底」,不僅是指失去立會議席和「分組點票」否決權,而在說明,反對勢力行之多年的選戰謀略終究與時代脫節,即使撕破「偽善」、「團結」面具,也無法扭轉敗局。
九西補選起因:沒依法宣誓
觀乎李卓人團隊的表現,不論是其選舉定位,拉票手法,以及選後反思,皆令筆者相信,傳統泛民陣營仍未了解敗因。在民心思變、捨虛求實的趨勢下,反對派一貫炒作政治策略,已失昔日作用。經此一役,選民對反對派失望更深,社會亦留意到,反對派的假大空立場,有多麼「離地」,然而這一切,看來反對陣營還未認清接受,甚至乎,反對派連是次補選出現的原因,也彷彿拋諸腦後。
九龍西補選的起因,不在別人,而是出於反對派自身。數名屬反對勢力的當選議員,在立會上不真誠莊重宣誓,其中梁頌恆、游蕙禎兩人更在誓言中用上辱華字眼,法庭遂依法將有關政客的議員身份褫奪,補選的起因正是如此。簡單來說,是次補選的根本原因,來自反對派將其「挑戰法治、示威抗爭」的政治立場放先於法理倫理的行為,梁、游二人的「辱華風波」,輿情固然對辱華議員加以撻伐,即便是反對陣營選民,對有關行為也是不置可否。然而,反對勢力事後並無反躬自省,誣指法庭和政府刻意「剝奪」議席,嘗試再次煽動民意,卻不知此間跳梁小丑的行徑,已引來其選民不滿。
反對陣營脫節離地
在是次補選選舉中,反對派的策略承接著一貫作風,將政治對立議題「炒作」得有多大便多大,由「明日大嶼」虧空庫房,到《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是洪水猛獸,再拉扯到香港外國記者會前副主席馬凱事件令香港新聞自由受損,甚至拋出「李卓人落敗香港便會失去獨立關稅區地位」等危言聳聽的口號。種種誇張辭令,一再銳化社會對立,也許他們網上反應良好,民情就必然傾向反對派。然而,現今傳媒世界出現著「迴音室效應」,即引擎按使用者喜好而作資訊篩選,所導致的單一封閉式認知,往往令有關推測失準。社會民生議題,大多複雜糾結,在輿情上不及政治爭鬥那般「吸睛」,可是正是那些議題,與民眾息息相關。
目前香港市民,均受兩大困境纏繞:土地住屋及貧窮問題。前者可靠移山填海,開發生熟地來紓解,後者則需要社會就福利保障、扶貧落點等考量取得共識。可是,反對陣營在土地問題上誘導民眾,圖將土地短缺變為階級抗爭問題;政策上達到共識,無疑是反對勢力最不願看見的事情,蓋惟有維持對立現象,反對陣營才能發揮其「反對價值」。是故反對派的政綱及立場,皆以針對政府措施出發,並無實際倡議,而在解決上述兩大問題,多年來更是毫無建樹。歷經數年政治全面對壘的市民,早已了解投反對陣營一票,無助紓困解憂。反對陣營「離地」的選舉及政治定性,是李卓人敗陣的其中主因。
與支持民眾走遠
事實上,反對勢力對選民的道德綁架,開始為公眾留意,部分對此手法不滿的群眾,主張「不投票」或「投白票」的所謂「焦土策略」,圖藉選舉迫壓反對派改變。可是傳統反對派對有關舉措不聞不問外,更有政客責罵相關主張,甚至以「不希罕你們的選票」來回應那些批評。相關論述,顯示部分反對派政客仍沉醉於「四六比」的票數分佈,卻不知在世代更替下,傳統反對陣營已無「一派獨大」之說。青年派系眼白白看著反對派對過去多次否決政改,拒絕推進民主時,便衍生出對傳統反對勢力的不滿,偏生反對陣營「欽點」出上一輩的反對派老人出來參選,令選情更困難。選舉過後,李卓人指選舉「最大的敵人是選民『心淡』」,其餘政客及反對派輿論不是怪罪「鎅票」,便是表示選民的「白票」和「焦土策略」影響。
反對勢力「大佬」們如此「解畫」,令人不禁認為,傳統反對陣營一直無反諸求己之心。所謂「心淡」論,更有將敗陣責任置於選民上。如此一來,原先支持反對派的選民,又何以繼續「含淚投票」?從不理解為何會出現補選,到不就政治立場先行的策略反省,堅持對立路線,導致一再犯錯。反對派於是次補選,顯示其對民生民情,以至其支持群眾的脫節。隨公眾對理性及實幹的關注和要求增加,立場主導的政治陣營,只會愈趨頹敗。
圖片來源:Tai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