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周末,備受港人關注的兩場選舉 — 台灣「九合一」選舉及立法會九龍西補選 — 告一段落。固然,每場選舉「有人歡喜有人愁」,然而人民已透過選票表達立場,從政者必須尊重選民意願,並按結果調整其政治方略。蓋對社會來說,一場選舉不只帶有權位更替意義,更會反映公民對社會未來的希望。主張恰當不恰當、理念現實不現實、價值相容不相容,選舉結果有如觀察民情的「晴雨表」。
兩地近年政治銳化
事實上,在香港及台灣這兩處政治體制及氣氛相對開放的地方,其選舉大都如實反映民情。在過往數年,香港民粹排外思潮冒起,種種「立場先行」、「政治掛帥」的鬥爭,漸漸朝主流理性聲音迫壓,特別是在歷經「違法佔中」、「旺角暴動」、「本土港獨」等衝擊威嚇的行動後,政治思辯淪為泥漿摔角,理性大眾因而從政治參與退場;另一邊廂,台灣民進黨的抬頭,離不開其銳化統獨議題策略,自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民進黨政府在挑釁中南海的程度,以及台灣媒體及網路的相關炒作幅度,只有愈演愈烈。藉勢力立場之爭入局的政客,自當深化社會的分裂,以鞏固其政治本錢。
然而,所謂「事實勝於雄辯」,「搞政治不幹實事」的作風,逃不過選民雪亮眼睛。台灣民調顯示,近八成台灣人認為台灣經濟十分低迷,而當中有六成人歸咎於蔡英文政府上,然而在政績乏善足陳的情況下,蔡英文只有加強統獨議題煽動的份兒,在金馬獎的風波上火上加油,極盡其事挑釁中央,希望能換來北京譴責,以令選情反彈;同時,香港近年來社會民生問題愈趨嚴峻,市民上車之夢未為拉近、發展速度裹足不前,不少國際指標排名節節下降,可是部分民選政客卻仍沉醉於操弄政治矛盾,每日嚷著「關鍵一席」,講「敵我之分」的二元分立,把過往盟友打成「叛徒」「反派」,甚至不惜人身攻擊,或撒出「敗選會令香港失去獨立關稅區」此等彌天大謊。兩岸選前此起彼落的鬧劇,選民都放在眼內。
民心轉向 令炒作算盤打不響
政治炒作這個如意算盤,最終打不響。不論是台灣人對統獨議題,還是港人對反對勢力的「假大空」文宣,民眾在數年的政治內耗間,似乎已發展出一股對炒作「免疫」的能力。此等民心轉向,說明社會已厭倦以立場為本位的政治風氣,選民要求代議士能理性務實發聲辦事,而非窮盡方法去挑戰法治及行政的底線紅線,或於局外局內作「全面抗爭」。蓋承托這等政客亂搞一通、肆意妄為的經濟民生,已呈拾級而下的靡委之勢,沉默的大多數開始尋求關注社會發展的候選人擔任代表。是故台灣韓國瑜的倡議「政治台北搞,經濟高雄拚」能掀起一度「韓流」;「民生最優先,政治放一邊」的主張,能為陳凱欣贏得是次補選。這是大眾對未來政治路向的表態,社會對過去政治惡鬥最大的控訴!
是次台灣及香港選舉結束後,台灣民進黨有意無意暗示選舉受中國影響介入,而香港反對勢力則表示敗於「選民心淡」,本地輿論亦責怪「同路人」「鎅票」。這些論述,於肇者眼中看來,只代表有關人士仍未認清民情背向,或是不願接受有關變改。一位政壇高人與筆者指,從政者的初心,須是「以民為本」,而非「以票為本」。將落敗結局怪罪於選民,或是子虛烏有的指控上,非負責任的人物所為,因為選舉的基本,在於如何讓選民相信自己,而非如何令選民不投他人,或藉手段口術排拒別人參選機會。筆者認為,香港未來政治前路,亦應按高人所指「以民為本」出發。那樣,香港才能重回正途,重拾輝煌。
圖片來源: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