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李慧琼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18年世界人才報告》,香港整體排名大跌6位,至第18位,失去亞洲第一的位置。報告中的三大指標全線下跌:(1)「投資與發展人才」排名由去年第24位,下跌至第31位;(2)「吸引與留住人才」排名由去年第11位,下跌至第14位;(3)「人才準備度」排名由去年第6位,下跌至第9位。報告引起港人高度關注,連特首也出來回應。
過去兩年,政府合計向教育體系投入共83億元經常性開支,差不多將每年教育開支增加一成。但香港在這份人才報告中的總體排名及三大指標排名,全線錄得下跌,難道報告撰寫人不掌握香港已大力投入資源嗎?可能有人會反駁:「投資教育的回報不會這麼快就能呈現」、甚至有人會賴在「新增的資源只是追回落後」、「有些地方教育佔GDP可以超過5%」,但在大幅投放資源後,也不能保持過去的優勢,那實在值得大家反思。
首先,現時新增資源的方法以至項目,與學生質素及留住人才的科學關係是怎樣?過去兩年,政府投入的新資源,主要在改善老師的薪酬待遇,然而,老師待遇好了,是否等於學生質素提升了?或者香港在競爭人才方面更具吸引力?從今次人才報告反映,兩者沒有短期或直接關係。
在香港,家長最願意花的投資就是小朋友教育,所以增加教育資源一定獲社會大力支持,但政府該回答,是新增教育資源有否針對性,能否鼓勵做得好的學生及學校再創佳績?能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否讓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更有優勢?
事實上,要與其他地方競逐人才,投放教育資源只是其一,香港社會整體狀況?有否吸引及發揮的空間?房屋價格?子女入學安排等多項因素,也是相當重要。排名固然要重視,但不能視為最重要,關鍵是主管教育的官員要以學生為本,以提升學生能力、質素為目標,不斷改善香港的教育制度,同時亦要創造好環境吸引人才來港。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 2018年11月22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