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的就中國及香港所作的報告持續發酵。部分政客利用港人對「中美貿易戰」的擔心,將報告描繪成「美國將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的舉措,以此宣推其政治主張。誠然,美國這份報告某程度上透露了美方對港的介入意圖,可是部分輿論及傳媒,有意無意地模糊該報告的背景及有關事實,將部分內容誇張放大,只徒為這波譎雲詭的中美角力間,白添市民憂慮。事實上,「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所提的建議,一來僅屬沒法律效力的「建議」而非將落實的條文、二來報告中所提及的關稅區議題,只涉及「軍民兩用」技術出口,並非如部分人士所說的香港整體關稅區與內地從此一致看齊。政客胡亂「炒作」、企圖引起恐慌,背後有何居心,大家心裡有數。
單獨關稅區地位來源:《基本法》、世貿、國際協定
事實上,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中國的「中國製造 2025」以及「軍民兩用」的研發水平,乃其中兩個美國對華最為顧忌的計劃 。外界相信,上述報告建議美國政府審視於「軍民兩用」技術出口上,視中國與香港為兩個獨立關稅區的做法是否恰當的理由,便是出於針對中國科研地位,及圖全面封鎖中國引入技術的途徑 。因此,當部分輿論及政客,把該報告說成香港整體關稅區地位將被取消時,乃是不盡全面的陳述。再者,香港獨立關稅區的地位,亦非由單一美國判斷。
香港的關稅及經貿地位除了來自多年努力經營而來的聲譽外,還有國家憲法及《基本法》的保障,以及世貿等國際組織的認可。國家內政上而言,以國家憲法為基礎的《基本法》,乃香港的憲制性文件,詳列著香港的政經架構脈絡。就關稅區地位,在第一百零八條中清楚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獨立的稅收制度」,另外於第一百一十六條中明確定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為單獨的關稅地區」,換言之內地一切稅務條款均不適用在香港,而香港的出入口關稅亦與內地區域有憲制上的分野。
國際認可上,香港早於千禧年前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的單獨締結成員,亦為世貿創始成員之一,其國際經貿的個體地位一直受國際協定認可及保護。再者,在《基本法》的賦權下,香港特區政府多年來積極與不同國家制訂貿易協定,單是最近,特區政府已與澳洲就雙方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完成談判及達成共識。類近的種種外國與香港的經貿協議,連繫起香港接通全球的亞太經貿網絡,各地經濟體及商界亦依靠香港的樞紐功能和投資角色,當中亦包括使用香港金融及專業服務,或是利用香港與亞太地區連接的美國企業。換言之,若美國按「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的報告,修改其對港經貿定位,不僅有違有關「最惠國待遇」等世貿協定,亦會損害美國在港的商界利益。有關舉措乃將成另一特朗普政府下不智的單邊策略。
香港與「新冷戰」時代
當然,如筆者早前所說,美國在這G20峰會的「習特見面」前發表這份報告的用意,很大機會與美國放之中國前的談判籌碼份量有關,港人亦不能輕覷報告背後美國的操弄意義。可是,將此事無限放大,以求製造恐慌,或向政府施加壓力,實非道德和專業的行徑,特別是當部分散播這種「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的人士,乃大眾傳媒或議會政客,社會將更難進行理性探討,議事論政的水平也僅會停留於一知半解的「差不多」程度,長此實非良事。
儘管香港極力維持其國際政治中立性,隨著國家的發展及民粹主義於各地的冒起,本地角色及地區事務漸受國際政治影響。儘管中美貿易戰貌似露出曙光,然而兩國的合作前景仍舊是陰晴不定。這星期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首次出現因未能達成共識而不發「領袖聲明」的情況。會議主席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明言,起草聲明的困難來自中美兩國於亞太地區有著不同願景,「新冷戰」一詞亦於國際間不脛而走。當中美角力從商業貿易走到意識陣營之爭(有論者更認為貿易戰只是幌子,一直都是意識對壘),香港應如何自處,將是全港市民難免要面對的問題。我們要繼續「自毀長城」,挑戰法治、道德、民族紅線,還是整頓行裝,向發展前進?港人要仔細反思。
圖片來源: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