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功課 兩條腿走路
閱讀與功課 兩條腿走路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近日,電子媒體的記者朋友問筆者,就「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通過無約束力的議案,說要研究長假期無家課日;教育局局長回應,以閱讀取代假期功課,怎樣看?」議員與局長的一前一後的言論,從教學專業前線的老師角度看,乃至從過百萬學校教育的持份者來說,是值得深思探究的問題。

以政治凝聚壓力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早有明訓。日光之下無新事,道理簡單不過,透過學習與複習、溫故知新,鞏固所學,發展所學。教與學,彼此促進,這叫功課。自有學校制度以來,學校辦得愈好,家長依託學校的教育與培育就愈多,「學校講一句,好過家長講10句」,於今天仍然大體有效,於是,平日的功課與由老師配置學生回家繼續奮鬥的家課,兩者就共結鴛盟,你中有我,功課家課難以分離(以下統稱「功課」)。

究其實,功課應要如何分配?量與質的關係怎樣?學童的天資高低、學業基礎多少、學習習慣好壞、家庭支援強弱、社區環境高端還是低端等,千條萬條,決定了平日的功課,以及假期功課的配對,這應由受過教育專業培訓,懂得兒童心理及學習進度的專業老師決定。功課可以促進學習,亦可破壞學習。真的不能以挾民意、在議事堂上拉高分貝的標準就當標準。

如今立法會挾教育事務委員會之名,要政府研究長假期無功課日,這是先放結果在前,再配置上要研究而來的壞道理,學童做功課不等同選舉的零和遊戲,輸贏是兩極!什麼是功課?長假期的功課排山倒海、日出而作、日落不能息、披星戴月的當然不好;但另一極端,由政治凝聚壓力,橫刀立馬要學校來個假期「無功課日」,意欲何為?真正的學術與教育意義在哪裏?為何要「無功課日」?一旦學校受選舉而來的立法會政治壓力,規定全港學校的假期設立「無功課日」,對很多盡心盡責的學校亦會因材設教,定下適切功課的專業老師來說,教情何以堪?

事實上,每個學科的功課有別,數理科的多思考是離不開多操練,透過多做,摸出定律、定理,發明與創新,為推動建設與文明生活,儲備貢獻的力量,STEM能無功課嗎?人文學科走出課堂,感受世界,把知識轉化成智慧,如何學習做人、如何學習與別人相處,也學習如何成就自己,是永遠做不完的功課,為何立法會的教育事務委員會有權要政府研究設立「無功課日」?

若硬要出研究配合無功課日的定論,並且成為定制,這對學校的教學專業自主無疑是一記掌摑,對香港學校教育事業自主發展而言,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宏觀看,學校教育持份者一旦學校配置假期家課的專業權利被挑戰成事,後果堪虞,假期「無功課日」,將可無限延伸,暑假可以,聖誕假、農曆年假、復活節假又為何不可以?這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要因材施教,發揮「補尖、補底、拉中間」的策略而言,是全然不利。假期「無功課日」的補蓋成事,最快樂的,很可能是小部分尸位素餐的老師、一些懶得做功課的學生,以及一些不負責任的家長。

閱讀為首的永續道理

至於教育局局長回應質詢,說可思考以閱讀取代假期功課,局長自有愛護學生及老師的一番好意。相信局長所指要被取代的假期功課,應該是指哪些有量無質的,學生只管做,卻無法走上學習之路的壞功課。壞功課愈多,對家庭生活的干擾、對父母與子女的相處關係,就會有愈多的壞影響。如果香港學校全然如此,由閱讀取代假期功課,並無不可。

不過,也從教學專業前線看,學生閱讀與假期功課,仍是考驗教師們專業的兩個不同範籌,可相輔相成,卻不能互相取代,幼稚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自有不同的閱讀內容、空間與方法,但全校重視閱讀的風氣能確立並傳承,能「風簷展書讀」的話,學校於課堂內外為學生盡量製造閱讀機會,感悟世界,這間學校必然是一所品學共融的好學校。

猶記自己大學畢業之年,尋問老師,哪些大學念碩士課程較好。「一個條件就夠,那就學校圖書館藏書及設備是否完備。」老師的回答,今天記憶猶新,閱讀千年一日,十分重要。大學、中學、小學乃至幼稚園都無分軒輊。

筆者倒希望,教育局投下資源支援學校閱讀的經費,應一視同仁,早年的教改,積累不少爭議之處,但當時提出的四大學習關注範疇,即閱(閱讀)、專(專題研習)、德(德育及公民教育)及訊(資訊科技),閱讀為首,至今仍然顯示出永續的道理。

台灣高雄市市長選舉,說世界矚目不為過,主因是起步於資源上、票源上十分弱勢的候選人韓國瑜,幾個月之內,掀起的「韓流」聲勢凌厲,空戰陸戰都成功,「高雄拚經濟,政治由台北搞」是「韓流」指導思想之一。這邊廂,香港教育也就返回教學專業之路好了。最後,以「閱讀與功課,兩條腿走路」作結。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11月17日

圖片來源:文匯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支持
0
好喎
0
好好笑
0
無計啦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