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最新一份年度報告指本港在實施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方面受損,建議之一是檢討美國向香港出口科技產品的政策,但這引起各界對香港不再是獨立關稅區的種種憂慮。
港倘失獨立關稅區地位 損美部署
要全面評估這份報告對香港的影響,卻不能只讀當中有關香港部分的其中一個建議,必須放棄以香港為本位、把自身利益看得太重要的自大心理,始能考量美方打算怎樣部署,包括以下由高至低的三個宏觀層次:
1)最宏觀層次——除了香港外,報告內容還提到其他哪些地方?相對於香港,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對這些地方的建議會不會更着緊?
2)次一級層次——至今香港政府連同輿論,似乎只關注報告對特區內部政治的批評(如:一地兩檢、取消自決派參選資格、取締香港民族黨、23條立法等),然而報告實際上如何評估本港整體形勢?
3)最低層次——除了最多香港人擔心的檢討對港出口科技產品政策,報告內容另外兩個針對香港的建議為何?實施這兩項建議對美方是否更重要?
抗衡一帶一路 沒想把港置諸死地
留意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這份年度報告有關總體形勢這部分,其寫作布局,依次為:一帶一路、歐盟、澳洲、新西蘭、台灣、香港、北韓,每一個地方均有對應建議——布局刻意以一帶一路開首,目的是要表明美國必須與此大戰略抗衡——也就是其他建議都應放在此框架下:篇幅所限,恕筆者不把其他部分一共十多個建議列出。但總的來說,美國明顯是想借歐盟與澳紐打擊中國在一帶一路方面的所有部署,並協助台灣重建和其他國家的關係,令中國往後開拓一帶一路時,將出現新的阻滯。
上述建議明顯較針對香港的那3個建議(本文稍後詳述)需要更多時間、人力、物力,而且對亞洲地區以至全球局勢影響亦更深遠,是美國在發起貿易戰以外的其他「大動作」措施。
相比下,報告把香港排在尾二,重要性遠不如其他部分(至於排最尾之北韓,建議只得一項:注意中國有否依照承諾對北韓實施制裁。反映委員會認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工作,而怎樣應對北韓亦非今年報告的關注點),所以委員會對香港的建議,實屬美方的「小動作」,甚至是借調整對港政策來擺擺姿態,藉此向全世界表達中美關係持續轉差之信息,卻沒想過把香港置諸死地。
畢竟對美方來說,香港一旦失去獨立關稅區地位,社會整體必定加速向大灣區和一帶一路計劃方面靠攏,此消彼長,亦間接令美國在香港過去的部署逐漸失去影響力。
為免多年投資進一步貶值,香港繼續擁有內地任何城市也沒有的特色,其實更符合美國從政治(阻撓一帶一路)到經濟範疇(維護美商和美元地位)的利益。
美瞄準林鄭 打壓科技大灣區
說穿了,美方似乎寄望批評香港,可從中得到更多好處,且更劍指特首林鄭月娥,把責任全推到她一人身上,從而希望特首盡快釋出「善意」——報告第391頁如是說:「自林鄭月娥於2017年7月就任香港特首以來,香港的公民社會和泛民聲音被進一步打壓,導致表達、言論與集會自由持續受挑戰。」
明眼人所見,泛民和林鄭的關係,肯定沒有跟梁振英時那般惡劣:起碼如今特首步入立法會議事廳,泛民議員願意站立起來。然而美方報告卻用上「進一步打壓」來形容林鄭的施政,毫無疑問是要國會相信,出手打壓是她的責任,並以此作為香港政局狀況的總結。
由此進入下一層次的推論:政治問題外,美方報告如何描述本港經濟?當中有3個主要信息:
第一,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主要在科技領域,尤其是生物科技;
第二,香港是一帶一路至為關鍵的超級連繫人;
第三,香港若沒有獨特定位,大灣區有機會演變成城市互鬥。
也許讀者們未必同意報告這些分析,但重點是「科技」和「大灣區」均是林鄭一上場便主打的範疇,而美方有心要在一帶一路搞局,於是報告刻意把以上3點連起,以求得出以下「劇本」:要阻撓一帶一路大戰略又不想太大動作,削弱香港定位,特別是針對科技方面的措施,有可能令大灣區出現內鬥,而香港因為要疲於應付競爭,自然就擾亂了一帶一路的進程。
冀削港定位 令大灣區現內鬥
一旦有了劇本,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要瞄準香港便容易了。所以報告針對香港的第一個建議,正是檢討對港出口科技產品的政策,希望勾起各界對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地位不保的遐想,先打心理戰。若檢討未完,香港內部已亂作一團,戰術便算初步成功了。
如上所論,美國無擊沉香港的誘因,故在最低的技術層次,報告尚有兩項建議,目的就是留下兩條尾巴,讓雙方有迴轉空間:
其一,建議美國國會連同英國、歐盟和台灣議會相關單位,每兩年檢視基本法的執行情況——故美方即使收緊對香港的政策,也可因應未來情況,只要取得更多利益,兩年後便可託詞香港情況已改善,政策便可再改。
其二,建議國會議員安排與特區官員、泛民議員、公民社會、商界代表見面,並在跟特區官員會面時,表達美方關注一國兩制和高度自治之現狀——美方要見泛民議員、公民社會和商界代表,根本無難度。所以最後這個建議,其實是向港府「拋眉眼」,望特首本人和其他特區官員能盡早跟他們會面,到時再閉門討價還價!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2018年11月19日
圖片來源:新華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