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傳媒怎樣「玩」反佔中大遊行的新聞,是個很有趣的課題。
有朋友隸屬的同鄉會,在遊行前一天收到一通來電,是把嬌滴滴女聲,表示自己跟媽媽都屬這鄉,想報名參加遊行,特來電詢問食飯安排及有沒有錢收?秘書表示遊行是出於自願,沒飯吃也沒錢收,再問其姓名,對方立即掛線。
相信,這是傳媒所為,以漁翁撒網之法,手持參加遊行團體名單,設計了幾問,逐家打電話去碰機會,只要問到一個有飯食,就有新聞。
這叫預設式報道,先有了立場,甚至結論,然後找證據,或者不用證據,以聽聞、收到風、消息人士、匿名者鋪陳細節,一樣可以成為大新聞。
遊行當天,記者例必要做街訪,選採訪目標,也是一個學問。
七一遊行,記者要拿有力「sound bite」,一針見血,回去可做標題,於是通常會找些「醒醒目目」的人做訪問,當然,也會找最老的、最幼的、最古怪的、最激的、最特別的來做個遊行者百態。
至於「反佔中」大遊行,記者的目標有點不一樣,都是找「懵盛盛」的參與者,鄉下來的、內地來的,愈「懵」愈好,因為傳媒已為報道預設了「出醜」的方向,總之,幾個街訪得出來的畫面,要建構出一個「這班人唔知為乜來遊行?或者收錢食飯才來遊行」的預設場景。
我有位醫生朋友身處遊行隊伍當中,他不隸屬任何團體,外形裝扮一貫的中產,遊行中途遇記者,正追訪他身旁滿口鄉音的大嬸,朋友說,很希望記者問完大嬸再問他,結果沒有。
我笑說:你樣子太「正常」、太醒目、太高質素,讓你出鏡豈非為遊行助威?我做記者都唔搵你啦!
其實,傳媒及反對派能不能放下成見、尊重對方?百多萬簽名、十幾萬對腳,難道就不是民意?為什麼民意都分低質素高質素?如果大家繼續把那些騎呢少數刻劃為反佔中者代表,如果大家認為民意都有低質素高質素之分,那就是帶頭漠視民意,那將會把更多「正常人」推向你的對立面。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8月19日
原圖:ccgli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