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搭順風車創更好明天
再搭順風車創更好明天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 周年。1978 年,內地的《光明日報》刊出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被視為改革開放的起跑點;40 年後的今天,國家發展欣欣向榮,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外匯儲備全球第一,經濟總量全球第二,實質人均收入較40 年前增長了數十倍。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改革開放是偉大的成功政策,是經得起實踐、驗證和考驗的。

改革開放成果豐碩

國家得益於改革開放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改革開放不斷延續,且愈來愈深化,這對世界的影響亦愈來愈大。毋庸諱言,改革開放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注定會在歷史佔據重要一頁。

回顧40 年前,當時深圳還是一個小漁村,只有約30萬人口,現時深圳保稅區附近還保留了漁農村之名,但如今,深圳已成為內地「北上廣深」四大首屈城市之一,是屬於內地一線城市。其常住人口過千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均在此尋夢實踐理想,大顯身手,獲一展宏圖之機遇。這些飛躍的發展,來源於1979 年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於翌年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予以推出實施,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達到促進特區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

港獲益匪淺

至於香港,也直接從改革開放中獲得巨大的發展機遇。1970 年代石油危機之前,香港曾被譽為「世界工廠」,特別是紡織、成衣、電子、塑膠等行業在國際上打響名堂。可是由於地價、工資等成本上漲,香港的製造業競爭力下降,就在這個時候遇上了內地開放改革的春風,香港各大廠商透過「來料加工」、「三來一補」等優惠措施,開始前往深圳等廣東地區建立生產基地,令到香港的經濟再次起飛,重拾增長勢頭,並促進了香港經濟向服務業轉型。

1992 年鄧小平南巡,掀起全國改革開放之浪潮。港商在全國各地大展拳腳,1993 年國企青島啤酒獲准來港上市,標誌着改革開放進入了金融的領域,為香港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改革開放的精神貫徹下,中央於2003 年沙士之後推出內地旅客以個人身份來港旅遊的「自由行」,2014 年推出「滬港通」,2016 年又推出「深港通」,2017 年推出「債券通」,並把香港建設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中央層面的這些金融業改革開放政策和挺港措施,大大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為香港帶來了無限商機。

把握新一輪發展機遇

40 年來國家每次深化改革開放,香港均適逢其會,得開風氣之先,並透過參與其中而獲益匪淺, 「搶飲頭啖湯」。

眼前,香港又迎來新一輪重大的機遇,就是國家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香港得以聯同澳門和廣東省的九大城市,建設灣區,發展大灣區經濟,令香港得以融入這個經濟總量逾萬億美元,人口數千萬的巨大市場。從規劃部署上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象徵國家的改革開放又邁進新一階段,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將進一步促進和深入,而港澳和廣東,將再次擔任先行先試的重要角色。

故此,有道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香港如若把握好此機遇,搭上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順風車,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相信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 2018年11月12日

圖片來源:新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喎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