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市場去化解政治圍堵
開放市場去化解政治圍堵

外交部長王毅在講述2018年國家的外交活動亮點時,特別提到今年有四大主場外交,而且各有其特色的主旋律。首先是在4月於海南省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之後的是6月在青島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主旋律是弘揚「上海精神」,也就是強調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內涵;隨後的是9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幾乎非洲所有國家的政府首腦都親自出席,其主旋律是「一帶一路」;而壓軸的就是剛在上海開幕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旋律就是市場開放。而今次博覽會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開幕,就可以說明這不是一般的商品展銷會。據悉今次作為2018年主場外交壓軸的「進博會」,是由習近平親自指導和策劃,那就肯定是超越商品展銷甚至外交的層次,而是到了國家發展大局策略的層次。


提到商品交易會,一般都會聯想到其鼻祖──一年兩次在廣州舉行的出口商品交易會。這個廣州的「春交會」和「秋交會」在建國之初已經舉行,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的產物。隨着改革開放的成功,內地消費市場迅速成長,廣州的交易會也由單純的出口,發展成為雙向的進出口。而今年在上海首次舉行的進口博覽會,就只是把焦點放在進口方面。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一躍而成世界的生產和出口大國。中國雖然已經不再強調其「世界工廠」的地位,但在國際貿易上已經進佔龍頭位置,則是公認的事實。目前「中國作為最主要貿易伙伴」的國家有124個,而「美國作為最主要貿易伙伴」的國家就只有56個,不到中國的一半。面對美國有計劃的圍堵和壓制,並利用貿易為其主要的政治工具,中國要反制美國,除了「以牙還牙」式的貿易報復之外,廣交朋友、突破圍堵是更有建設性和具遠見的手段。


中國已成消費大國


中國內需市場龐大,是一般人都已經接受的事實。但這個所謂「龐大」,究竟是有多「龐大」?我們不妨用數字去印證一下。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了2017年完整的經濟資料,除了經濟總量突破了80萬億大關這個標誌性的關口之外,另一耀眼數字就是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大幅上升,達到366,262億元人民幣,比對上一年增長超過百分之十。美國全國在2017年的消費零售額大約在55,000億美元。因為人民幣匯價在過去半年大幅波動,如果以去年底、人民幣仍然走強的匯價來算,中國的消費總額已經超越美國,就算以近月人民幣走弱的匯價來算,中國的全國消費總額也只是比美國總額差一點點。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和貿易大國之外,消費大國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當然,中國的內需市場主要還是依賴本國生產來滿足,但進口部分的份額,在整體擴大的同步增長之下,中國國民在發展和富裕的過程中,對商品的多樣性需求也會提高。而國家政策是持續開放市場、降低關稅,這萬億元計的市場潛在規模,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趨之若鶩的「黃金地域」。


美國外交有兩條主軸


今次上海的進博會,以進口為正名,就是向世界所有生產商展示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並且把門開的更大,其政治姿態,就是對美國的保護主義予以制衡。實際上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受務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兩條主軸之影響。美國一方面誇誇其談人權和自由等所謂普世價值,但對國家利益一詞,又是經常掛在唇邊,不信?看看白宮以至華盛頓政府上上下下,如何評論沙特記者遇害一事,就最清楚不過。而在整個中東地區,也幾乎是美國務實外交政策的最佳體現。


就算美國在外交上對中國步步進逼,招數一套接一套,但在今次上海進博會,美國參展商多達約180家,而日本方面就更為踴躍,參加企業約450家。周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隨團的日本企業代表就派出多人到訪北京,日本企業來華簽署合作協議此起彼落,可謂空前盛况、門限為穿。中國以經貿合作來化解美國的政治圍堵,其功效是相當明顯。


習近平在上海進博會開幕時發表了一篇長篇的講話,內容是勾畫出中國突破美國圍堵的決心和策略,而講話基本是圍繞着進博會今次的主旋律──市場開放。內地媒體在習近平演辭內提煉了10多句金句,如「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等,都是重複市場開放這主調。特朗普以愛國的大帽子去壓美國國內的企業,是否見效,那是美國的本土政治,對於其他國家,相信一定是經貿先行!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11月8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心心眼
3
好正
3
幾正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