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對香港的啓示
改革開放對香港的啓示

2018年博鰲青年論壇的主題,以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為題,廣邀賢達,探討中國和香港形勢,展望未來。有與會者驚嘆中國發展之快,打賭未來三十年間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為全球訂出新模式,亦有與會者,呼籲香港,把握機會,坐上國家發展快車。中國有一成語,叫「不進則退」,意即不進步,便是退步,原因在於在自己停留,別人已迎頭趕上。筆者參與博鰲論壇後,深切體會香港正面臨這個問題,而最顯明的例子,乃不少港人對內地的認知,停留在當年「一窮二白」的階段。的確,當年新中國成立,國家飽受天災戰亂之苦,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仗著英國人的勢力,局勢相對安穩。正因如此,港人過去多扮演向國內同胞提供協助、支援的角色,慢慢地這種同舟共濟之心,錯誤地衍生出一種「香港必然優於內地」的優越感。然而,正因為這種優越感,香港在以往錯失了不少發展良機,亦因自尊心放不下,兩地矛盾在近十年來不斷加劇。概括地說,不少香港人對國家崛起、國民富強,都是三個字:「憑什麼?」。

 

香港邊緣論

 

近年,香港將被內地「邊緣化」論,於本地萌芽成長。有留意內地發展成就者,不難發現周邊地區正急起直追,港人不得不承認讓香港能有著「黃金十年」的獨得優勢,亦隨國家進一步開放及鄰近城市競爭,正一點一滴地流失。當然,今日來說,香港在某些領域上的優勢仍舊存在,包括造就十年勇奪六次全球集資量最多城市的金融實力、長居自由經濟體排名高端的營商利好環境、對權利及安全提供充份保障的普通法等。這些都是難以一夕之間被取代的領先地位。

 

可是長遠未來呢?中國短短四十年間,「先讓部分人富起來」的承諾超額達到,且日益勵進;改革開放的模式下,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外滙儲備國;基礎建設、創新技術層面,中國在高鐵範疇上,已是領先全球。人工智能、環保科技,都成了中國的技術引擎。反觀香港,我們日益精進的,卻是「抗爭」手法,更是向暴力、對立、民粹的方向發展;從最初的「掟蕉」、「拉布」,到擲玻璃杯,甚至演化到「以死相搏」的暴動、「港獨」,一連串的「抗爭」,竟連政府勾畫出一個未來願景,為公眾帶來以發展為主導,且長遠解決土地問題的「明日大嶼」倡議亦不放過,反對派喉舌傳媒及政客爭先恐後地指計劃「淘空庫房」。然而,據博鰲論壇主講嘉賓、「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先生所指,落實發展後,收入將會為兩萬五千億,一眾拒絕發展的香港人,到底清楚自己在錯過些什麼嗎?

 

敢闖敢做的改革開放精神

 

早於八、九十年代前後,當主流香港人對前景感到悲觀時,部分富冒險精神、敢於實踐的港人,已到內地留意視察。在其時改革開放勢頭正旺之際,他們大多都投入了發展大軍,迎來財富、機會,並為國內港內的朋友,帶來興旺。不少香港人事後回想,紛紛捶胸頓足,懊悔自己為何不去「闖一闖」。

 

今日國家改革迎來第二浪潮,比起八十年代,這股浪更高更漲,香港人到底會由「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把握這發展機會,共同創造輝煌一頁,還是繼續故步自封,任由其他地區爬過?我們還是選擇活於虛幻的優越感,對國家、對世界置之不顧,認為自己不用再學習、再發展?香港的未來,要靠現在成年一代去部署,青年一代去打拼。這關乎到的問題,是我們希望活在一個怎樣的香港;未來的我們是要戀顧以往香港,自怨自艾,還是活於一個比從前更繁榮的香港,選擇全憑我們。

 

背靠國家,放眼世界,青年人做到敢闖敢做,點燃起香港沉寂已久的活力魄力,方為上策。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點算呀
0
好喎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