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在香港時政議題上參與度逐漸上升,而因內地和香港兩地文化差異而觸發的事件,都引起社會對年輕一代在中港融合的看法。早前珠海學院民意及民調研究中心就相關主題進行民意調查,期望了解一眾青年人對中港融合的認同度、國民身份的接納度、對兩地的評價等青年看法;調查發現,認同與不認同兩地融合等青年各佔約一半,不認同的青年比認同的僅多百分之五。報告一出,坊間各大媒體均集中報道「過半青年不認同中港融合」,惟其實「兩地融合度」只是調查報告的其中一環,當中有更多的篇幅敘述青年對國家的見解,亦有學院對相關現象的分析,惜這些重要資料似乎比不上聳動的標題,也令筆者不禁反思,到底部分媒體的立心用意是忠實報道,還是把數據當為材料,繼而填砌出具特定政治意識的文宣?
超過六成青年不了解融合
事實上調查清楚顯示,「不認同中港融合」的青年人,在數據上也不過是52.6%,高半數門檻兩個百分比,比起「認同中港融合」人數,也只是高出百分之五。以「過半」一詞表達,貌似兩者的人數差距不小,實質上其實沒有太大差距,頂多可以說,香港青年人對此題目的想法非常兩極。筆者不能否認,為數不少的青年對「中港融合」排斥,確是事實。回顧香港近年的兩地矛盾,走在前頭的,大多是本地青年一輩:香港學生與內地人起衝突,甚至主動挑釁、人身攻擊,種種情況已經屢見不鮮。以往社會還可以指那只是一少撮青年的不禮貌行為,可是近期不少報告都指出,抱有這種孤立排中性的單邊主義的青年,數目日益增長。在連串社會事件後,大眾都急欲知道,促成青年此般想法的原因。
也許,珠海學院的報告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愈關注中港融合問題的青年,愈認同中國人身份及國家的發展狀況;對中港融合的了解及關注度、國家經濟認同度等國情相關的看法愈高,受訪者則愈傾認同中港融合。再者在研究當中的焦點訪談一環中,不少參與者都提及,與國內年青人交流的經驗,改變了他們對內地人的看法。這些都證明,「了解」和「認識」,在青年對中港融合議題的取態上,起關鍵作用。
不過最令人憂慮者,乃受訪者青年人中,逾六成沒有留意中港融合的資訊,其中表示不了解中港融合資訊的青年,更高達六成半。將之與以上發現印證,便能得出,不少抗拒內地,不認同兩地融合的青年,乃基於其對內地的不充份認知,意即當中不少人在未曾了解內地前,便抱著排斥的心態。這種偏見,亦令青年在將來不去認識留意融合的新聞。
媒體的角色
媒體是一面雙面刃,它不僅是報道事實的一方,更多時媒體會引導社會輿論,甚至「塑造事實」。當有超過六成的青年在接收有關兩地融合的資訊上採冷漠姿態時,傳媒過往的工作及角色,便值得我們好好審視。不難發現,在互聯網已經全面普及的今天,資訊鋪陳比以往來得更多,更激烈。在新聞氾濫的年代,「炒作」彷彿成了部分媒體維持競爭力及影響力的不二途徑。加上在這日趨對立的社會氛圍下,部分媒體發現,對內地進行攻訐抹黑,放大問題,能收顯著成效;這種作風,一方面收割社會對立而帶來的利潤,另一方面鞏固這種風氣,好讓如此營利得以持續。
青年批判思考
長此下去,青年一代便會難以發展獨立思考能力,變相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對整體議題置之不顧。蓋當肯如實報道的媒體少,淪為「炒作機器」的傳媒多時,真相事實變得隱晦,面對千篇一律的立場化報道,「多看無謂,不如不看」,青年對某些議題的既定印象便難再改變。有人更因而將想法立於一種似是而非,沒太多宏觀實據佐證,卻受社會普遍對立風氣孕育出的「逢中必反」的態度,再將這立場,帶到上街頭、學校等地方,做政治「抗爭」,令偏見加劇。
到底青年們對所反對的事了解有多少?認識有多少?香港與內地融合,成為發展共同體,乃是大勢所趨,青年作為未來的掌舵人,更應增加對內地的認識,在充分了解內地的情況後,再作出評價。這也是上屆政府起奉行的青年方針:先讓青年認識國家,以他們第一身的經驗,作為對內地看法的基礎。香港的媒體,也應抓緊「中立客觀」的傳媒原則,將資訊如實報道,讓下一代能更好明白國情。
圖片來源:RTHK
評論
jthk
5年前jthk
5年前jthk
5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