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國民身份 關鍵在於了解
認同國民身份 關鍵在於了解

近年來,青少年在香港時政議題上參與度逐漸上升,而因內地和香港兩地文化差異而觸發的事件,都引起社會對年輕一代在中港融合的看法。早前珠海學院民意及民調研究中心就相關主題進行民意調查,期望了解一眾青年人對中港融合的認同度、國民身份的接納度、對兩地的評價等青年看法;調查發現,認同與不認同兩地融合等青年各佔約一半,不認同的青年比認同的僅多百分之五。報告一出,坊間各大媒體均集中報道「過半青年不認同中港融合」,惟其實「兩地融合度」只是調查報告的其中一環,當中有更多的篇幅敘述青年對國家的見解,亦有學院對相關現象的分析,惜這些重要資料似乎比不上聳動的標題,也令筆者不禁反思,到底部分媒體的立心用意是忠實報道,還是把數據當為材料,繼而填砌出具特定政治意識的文宣?

 

超過六成青年不了解融合

 

事實上調查清楚顯示,「不認同中港融合」的青年人,在數據上也不過是52.6%,高半數門檻兩個百分比,比起「認同中港融合」人數,也只是高出百分之五。以「過半」一詞表達,貌似兩者的人數差距不小,實質上其實沒有太大差距,頂多可以說,香港青年人對此題目的想法非常兩極。筆者不能否認,為數不少的青年對「中港融合」排斥,確是事實。回顧香港近年的兩地矛盾,走在前頭的,大多是本地青年一輩:香港學生與內地人起衝突,甚至主動挑釁、人身攻擊,種種情況已經屢見不鮮。以往社會還可以指那只是一少撮青年的不禮貌行為,可是近期不少報告都指出,抱有這種孤立排中性的單邊主義的青年,數目日益增長。在連串社會事件後,大眾都急欲知道,促成青年此般想法的原因。

 

也許,珠海學院的報告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愈關注中港融合問題的青年,愈認同中國人身份及國家的發展狀況;對中港融合的了解及關注度、國家經濟認同度等國情相關的看法愈高,受訪者則愈傾認同中港融合。再者在研究當中的焦點訪談一環中,不少參與者都提及,與國內年青人交流的經驗,改變了他們對內地人的看法。這些都證明,「了解」和「認識」,在青年對中港融合議題的取態上,起關鍵作用。

 

不過最令人憂慮者,乃受訪者青年人中,逾六成沒有留意中港融合的資訊,其中表示不了解中港融合資訊的青年,更高達六成半。將之與以上發現印證,便能得出,不少抗拒內地,不認同兩地融合的青年,乃基於其對內地的不充份認知,意即當中不少人在未曾了解內地前,便抱著排斥的心態。這種偏見,亦令青年在將來不去認識留意融合的新聞。

 

媒體的角色

 

媒體是一面雙面刃,它不僅是報道事實的一方,更多時媒體會引導社會輿論,甚至「塑造事實」。當有超過六成的青年在接收有關兩地融合的資訊上採冷漠姿態時,傳媒過往的工作及角色,便值得我們好好審視。不難發現,在互聯網已經全面普及的今天,資訊鋪陳比以往來得更多,更激烈。在新聞氾濫的年代,「炒作」彷彿成了部分媒體維持競爭力及影響力的不二途徑。加上在這日趨對立的社會氛圍下,部分媒體發現,對內地進行攻訐抹黑,放大問題,能收顯著成效;這種作風,一方面收割社會對立而帶來的利潤,另一方面鞏固這種風氣,好讓如此營利得以持續。

 

青年批判思考

 

長此下去,青年一代便會難以發展獨立思考能力,變相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對整體議題置之不顧。蓋當肯如實報道的媒體少,淪為「炒作機器」的傳媒多時,真相事實變得隱晦,面對千篇一律的立場化報道,「多看無謂,不如不看」,青年對某些議題的既定印象便難再改變。有人更因而將想法立於一種似是而非,沒太多宏觀實據佐證,卻受社會普遍對立風氣孕育出的「逢中必反」的態度,再將這立場,帶到上街頭、學校等地方,做政治「抗爭」,令偏見加劇。

 

到底青年們對所反對的事了解有多少?認識有多少?香港與內地融合,成為發展共同體,乃是大勢所趨,青年作為未來的掌舵人,更應增加對內地的認識,在充分了解內地的情況後,再作出評價。這也是上屆政府起奉行的青年方針:先讓青年認識國家,以他們第一身的經驗,作為對內地看法的基礎。香港的媒體,也應抓緊「中立客觀」的傳媒原則,將資訊如實報道,讓下一代能更好明白國情。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超無奈
0
支持
1
點算呀
相關博評

評論

  • jthk
    jthk
    6年前
    0 回應 檢舉
    香港很多人打著院校自主,學術自由的名堂去撕裂社會,甚至去到中學來宣傳港獨,特區政府、家長、學校與很多建制派都好像不知所措,我們就應該深入討論一下學校由其是中小學的社會功能。為何國家要以公帑辦學?為何國家要推廣全民教育?教育是代表了社會整體利益的一個功能,系統將千千萬萬的個人教育成一個可以管治的整體,高等教育就是為社會各種功能培養人材,法律就是規範個人行為的框架,讓社會得到有序運作。政府與市民如果明白各級教育的社會功能,就不會將大學變成反中基地都可以容忍,市民對國民教育及身份認同就不應抗拒。
    • jthk
      jthk
      6年前
      0 回應 檢舉
      國民身份認同、同民教育沒有在特區開展,就是因為特區本身根本就沒有正確地認識國民身份與國民教肓的重要政社會功能,一開始就將國際政治跟國內政治拉上關係,就可以輕易地被泛民扣上洗腦與赤化的帽子,就好像目前冷戰後中東歐的新興民主國家,死拉著俄羅斯與美國來爭取國內支持,當國內政治被外國勢力入侵,社會就被撕裂。香港就是陷入了類似的困境。國民教育、國民身份認同、保護國家安全等均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憲制責任,不屬特區政府,而特區目前並沒有足夠的專業去承擔此重任。
      • jthk
        jthk
        6年前
        0 回應 檢舉
        香港大部份都是填鴨仔,又怎會有了解的主動?相信特區政府與一眾支持特區的都應該要多採餵鴨主動。這是香港教育制度的悲哀,其實與香港的英基學校就是公務員體系之外,英國殖民地政府留給我們的另一個優質資產,就是因為英基學校的優質教育,有些能力的中產都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英基學校/國際學校讀書。香港的傳統學校千瘡百孔,犧牲莘莘學子及社會整體的利益都要排外,就是因為自身競爭力不足。特區要提升本港傳統學校的素質,相信就是要逼傳統學校改革為英基學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再容許學校以操練、打擊學生信心的無謂考核制度。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