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我們生命中活過
著名作家查良鏞(金庸)先生於本周二逝世。2018年,太多的名人巨星離開我們,有國學大師、科學家、藝人等等,但從來沒有一位能像先生引起幾近全球華人的關注與懷念。 金庸離世第二天,本港和內地多份報紙用多個版面來緬懷這位長者,身邊不少朋友,不管性別、年齡與背景,都為他的離去而難過。一位武俠小說家,怎能有這樣大的魔力,吸引眾多素未謀面的人,甚至是在年紀上與他差了好幾輩的年輕人,只因為比起不少其他名人,金庸不是一位活在電視上、報紙裏的人。他,真正在我們的生命中活過。 對於很多人來說,金庸就是童年、青春、成長的一部分。有多少人曾嘗試過在課堂上或是被窩中偷偷看完金庸全集;有多少人曾因為蕭峰誤殺阿朱、塞上牛羊空許約而傷感;又有多少人在情竇初開時希望自己的夢伴可以是楊過、令狐沖,或是黃蓉、王語嫣;還有有多少人因為郭靖的一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熱血澎湃,人生從此有了標杆。 金庸寫的雖是武俠小說,卻猶如百科全書,博大精深。有人透過他的15部小說,了解了中國歷史,初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妙;也有人受小說啟蒙,深入某一領域鑽研。 金庸熱愛和呵護中華文化。他公開反對文化大革命,在《明報月刊》撰文直言跟文革對着幹,極力捍衞中國傳統文化和反擊錯誤批判。 很多人不看《論語》,不看《道德經》,也不讀佛經,但儒釋道的很多精髓、中國知識分子深入骨髓的節氣與情操,金庸都提純了,用精簡易懂又充滿趣味的文字呈現給你。你讀着引人入勝的故事,潛移默化之中就把那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印入記憶深處。 對不少華人來說,金庸並不是一位遙不可及的文壇豪傑,他更像是一位在你我生命中活過的人,他的離去,像是對自己青春歲月的告別,跟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告別。 1959年,金庸在自己創辦的《明報》連載《神雕俠侶》時,只是抱着吸引讀者、增加銷量的簡單目的,誰能想,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的作品竟能在幾代華人心中刻下烙印。 老爺子不枉此生,走了,但對國家民族的情懷仍永遠留在我們的生活中。相對下,社會上有不少人位處廟堂之上,或者口齒便給混得口政治飯吃的,卻心懷鬼胎,為求分裂國家民族,不惜吹噓香港文化獨立於中華文化外,最終不過是鬧劇一場。曲終人散時,誰會記得。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8年11月2日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