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健和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今年是甲午年,適逢甲午戰爭120周年。筆者曾到訪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該島被譽為「海上桃源」,山頂上銹跡斑駁的炮台,彷彿訴說著那段屈辱的歷史,心情不禁沉重下來。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運動後,清廷元氣大傷,部分官員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推行洋務運動,當中以建設現代化海軍北洋艦隊最為矚目。另一方面,日本推行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對朝鮮、中國虎視眈眈,並於1894年透過海陸兩路進攻。北洋艦隊因武備廢弛、人事不當、和戰不定等原因,於黃海戰役中損失主力;日軍及後乘勝追擊進攻威海衛,於劉公島一舉殲滅北洋艦隊,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翌年清政府向日本求和,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割讓台灣、澎湖、琉球(包括釣魚島)外,並賠償二億五千萬兩白銀予日本。甲午戰爭象徵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列強乘勢在華瓜分勢力範圍,中華民族走入亡國滅族的邊緣。
在第一個甲子期間,中國人民前仆後繼,先後透過維新、立憲、革命等途徑,去探索救國之路,經過數代人浴血奮戰,終於在八年抗戰收復失地。
1954年,是甲午戰爭後第一個甲午年,同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在此之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出三八線,為新中國贏得超過半個世紀的和平。此外中國在蘇聯的支持下落實「一五計劃」重建經濟,為中國工業化奠定基礎。
再過一甲子的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距離國家復興之路指日可待。然而日本安倍內閣上台以來倒行逆施,透過篡改史書、參拜靖國神社、修改和平憲法、將釣魚島國有化等挑釁行徑,不斷為軍國主義招魂。除此之外,日本更配合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介入南海爭端,並打著「積極和平主義」的幌子,試圖與東南亞國家結為「安全共同體」,妄想恢復「大東亞共榮圈」,進而圍堵中國。面對日本連番挑釁之勢,全國上下必須居安思危,時刻警惕外國對華的舉動。
現今劉公島上設有甲午戰爭博物館,並豎立著丁汝昌雕像,與渤海相隔的大連港,則停泊著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分別守護著中華大地。反思歷史並非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汲取教訓,回顧三個甲午年,中國從任人宰割、到實現獨立自主,進而走向復興之路,成就得來不易。甲午戰爭慘敗正好告訴國人:面對錯綜複雜國際形勢,實現中國夢必須要有堅實的國防力量作後盾,否則即使有多麼強大的經濟成果,都會化為烏有。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4年8月14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