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明日大嶼 完善長遠布局
透視明日大嶼 完善長遠布局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一八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大嶼山發展計畫,是未來二、三十年的願景。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諮詢總結前搶先公布,列為現屆政府的重點工作。計畫由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負責,有人說這是有意無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和報告。其實兩者沒有衝突,香港政府早前發表《香港2030+》報告,指香港長遠發展需要增加約四千八百公頃土地。在東大嶼增加一七百公頃土地供應之餘,我們還是需要多個其他方案,以及解決許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例如棕地、郊野公園、舊區重建等等。


新填海技術 分階段建島


「明日大嶼」願景計畫包括研究在生態敏感度相對較低的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研究用新式填海技術,分階段建造人工島,以減輕對環境的影響。計畫首階段將爭取二○二五年開展工程,在交椅洲附近建造約一千公頃的人工島,增加土地供應,建立近乎零碳排放的新型卓越城市。新增的土地儲備有助分散現時市區的稠密人口,以便落實重建舊區。倘若能配以適當的社區規劃方案,例如在舊樓拆卸後減低發展密度,或將部分用地改作公共空間或社福設施等,可一併解決舊區樓宇老化、人口密度過高、公共休憩空間╱社區設施不足的問題,優化居住環境,提升城市的舒適度。至於第二階段在喜靈洲附近建造約七百公頃的人工島,要視乎研究結果和需要,暫時沒有擬訂施工的時間表。發展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建立約一千七百公頃人工島。期望二○三二年起分階段完成填海後,預料可興建二十六至四十萬個單位,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可供七十至一百一十萬人居住,創造三十四萬個就業職位。


港七成人在填海地上工作


計畫公布後,不少人馬上批評這計畫的成本高、造地時間長。守護大嶼聯盟稱,交椅洲一帶水域擁有極具生態價值的完整珊瑚區,是部分魚類的常用通道,除影響生態外,將對梅窩及大嶼南的環境構成壓力,會面臨市鎮化。


其實香港開埠以來不乏填海,現在三成的土地是填出來的,七成人均在填海地上工作。其他土地資源稀少的國家例如新加坡、韓國和杜拜等,都在大量填海造地,因此填海的經驗和技術都發展得非常先進。「明日大嶼」是一項布局長遠、規劃未來的重大安排,社會討論根本不應糾纏於要不要此方案,而應着眼於如何完善方案,並盡量解決關注此方案人士的憂慮及減少無根據的揣測。其實相關部門已先就技術層面進行初步評估,認為一千七百公頃的填海基本可行,才讓行政長官包括在《施政報告》內。若政府能增加透明度,盡量交代細節,必定可以得到有關人士的支持,社會上有一定的共識後,政府就應該成立專責委員會,仔細優化整個計畫。


賣地收入可觀 行之有效


其實相比之下,填海相比起其他芸芸方案不牽涉清拆、賠償及安置受影響者等問題,成本會更低,的確是本港增加土地的首選方案。首先,填海分階段進行,即使填海項目成本逾億萬元以上,但分十多年支付,等如分期付款,每年不過數百億,而現在本港每年的基建費已高達千億。而且填出來的土地也是資產,可以通過賣地收回成本,未來的人工島將發展成為香港第三個商業中心,賣地收入可觀。港鐵上蓋發展物業補貼工程費的模式,也行之有效,「明日大嶼」計畫也完全可以套用。因此,所謂「明日大嶼」將「耗盡儲備」、「倒錢落海」的說法是根本不成立的。


其次,填海技術不斷改進,已大大降低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有調查顯示,港珠澳大橋建成後,附近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字並未減少。「明日大嶼」計畫可以引進內外地最先進的填海技術,採取更嚴格的環評標準,做好防範極端惡劣天氣的預測,提升工程的抵禦力。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8年10月31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6
同意
2
講得幾好
0
驚訝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