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何君堯
港珠澳大橋通車,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式形成,這對香港來說意義深遠。不僅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進入新的時代,香港的居住問題、年輕人的發展問題等都有機會得到改善,香港將會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港珠澳大橋發揮效益,需要粵港澳三地不斷努力,也需要三地民眾多一些耐心和信心,要以長遠的目光看待港珠澳大橋的未來發展。
任何大型項目乃至創新設想的提出,都難免遭到質疑,港珠澳大橋自然也會引發爭議。筆者認為,香港社會不應該光盯着小問題,要將格局放大、眼光放遠,多一些信心和耐心,以長遠目光看待港珠澳大橋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努力發揮大橋的策略優勢,才能為香港未來發展增添動力。
港珠澳大橋便民利港
港珠澳大橋對粵港澳三地的連通、對整個大灣區的建設以及香港的發展,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大橋給普通市民帶來了最直接的好處,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對大灣區的歸屬感和獲得感也會不斷增強。
從筆者自身的體驗來看,通過大橋從香港往返珠海,無論是坐巴士,還是自己開車,價錢和時間都十分合理。這給香港的住房問題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未來香港居民可以考慮在珠海置業,在便利的交通下實現跨城生活,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享受方便舒適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港珠澳大橋對年輕人也十分利好,令他們有更多機會在大灣區一展拳腳,擁有更好的人生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舞台。
有反對派人士質疑說花費巨額公帑建立大橋是否值得?筆者認為,考慮港珠澳大橋的回報不能只局限於眼前利益,更應結合粵港澳大灣區以及祖國的長遠發展,看中長期的發展回報。更何況,單從民眾的角度來看,55公里長的大橋拉近三地距離,給工作、投資、居住、旅遊等各方面帶來便利,提高了生活水準,已經是值回票價。
大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大橋遭受的質疑聲還有不少。有環保組織認為,港珠澳大橋造成環境污染,同時影響本港中華白海豚棲息等。筆者認為有關言論未免言過其實,經過大橋的人能看得清楚,海面並沒有任何污染的跡象,我們也沒有看到證據說,大橋對環境有任何的破壞。
可見,大橋技術專家們的工作十分到位,在建設時就已經採取一系列措施,例如禁止水底打樁、用海上設備消音、工程船避開海豚熱點等。近日有媒體報道,港珠澳大橋開通當天,還有5頭中華白海豚造訪,這些都說明了港珠澳大橋在環保上取得的良好成果。
還有聲音質疑大橋的透明度不高。這更是杞人憂天、庸人自擾,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擁有世界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很多工程設計極其複雜,並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公開。更何況,大橋跨越三個實行不同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的地區建設運營,這在國內和國際未有先例,跟香港以往工程完全不同,不能用傳統思維去看待。
事實上,民眾完全可以通過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查詢。例如,早前有關大橋人工島防波堤的扭工字塊被海浪沖散之說,引起公眾對於安全性的擔憂,路政署立即向負責主橋工程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作出跟進,實地視察後將有關科學理據、建造的良好實況向公眾清晰交代,防波堤被沖散之說不攻自破。港珠澳大橋作為具有重大而深遠影響的大型基建,相信三地政府都能高度重視,及時作出公開透明的回應。
港珠澳大橋開通至現時為止一切運作正常,但仍有部分有待檢視和改善。首先,筆者認為,目前澳門方面處理過境車輛落差較大,計劃申請手續多,只是去人工島停車場,香港登記私家車車主就要先過四關--申請三個許可證、提前12小時預約泊車位、購買車輛保險、上載保險資料,才可以將車輛停泊在澳門口岸停車場再入境。此外,也有搭乘旅遊巴士的旅客反映,經大橋由香港前往澳門,過關程序比較麻煩,需時較久。
三地通關需不斷檢視改善
雖然涉及「三地三檢」通關,程序繁多可以理解,但這並不符合港珠澳大橋方便快捷的初衷。一些手續完全可以簡化,例如,可以讓民眾通過網絡或移動終端查詢車位的即時數據,再決定是否前往人工島停車場,簡化提前12個小時登記這個繁瑣的程序。政府也應該規劃多層停車場,方便更多往來車輛。
其次,可以先試先行,對人大、政協、立法會及區議員等車輛予以放寬行走港珠澳大橋及進入三地區域,或在無須預約情況下使用人工島上停車場設施;對有工作上需要或有運輸業務的車輛,應擴大配額等。主要目的是讓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生產要素能在灣區自由流動,因此,可通過試行逐步放寬跨境通行政策,增強三地互信聯動機制。相信不單有利於三地互動和發展,還能積累「一國兩制」下三地合作的基本經驗,推動大灣區持續向前發展。
港珠澳大橋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或正在解決過程中,有些融合還不夠完美,但涉及三地,融合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時間,需要粵港澳三地的不斷努力,也需要三地的民眾多一些耐心和信心,要以長遠的目光看待港珠澳大橋的未來發展。相信每一點進步,都是對「一國兩制」政策的發展與補充,都是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8年10月31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