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 民之嚮往
國之重器 民之嚮往

猶記三十多年前,家父患重病,老人家的意欲要前往廣州求醫,為人子女的,當要遷就父親的意欲,陪伴前往就醫。那時候,筆者多是周六上午坐火車到深圳羅湖口岸,再轉坐小型出租車,車子設有十二個座位,但司機先生總是要先得坐滿超過二十人才開車,什麼安全標準都不甚了了。車程是5至6個小時,若在「原始」公路上汽車出現故障,到達廣州要半天時間是平常不過的。經歷近半年從香港到深圳再往廣州的旅途,筆者真正體會到何謂風塵僕僕。歷史流轉,幾十年飛逝,2018年10月23日上午,延綿55公里長,建在水中央、橫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橋,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通車儀式,象徵這國家級、也可直稱為世界級的建橋工程正式為民所用。從教育角度看,大橋通車意義重大。今時大異於往日,過去國運坎坷的年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滿腔為民的熱忱,腐敗滿清被推翻後,孫提出實業計劃,重點之一是建立全國鐵路、公路交通網路,路通、人通、資源通、文化傳播亦通,擺脫貧窮,建設小康社會。但中國幅員遼闊,加之當時國家薄弱的建設力量,列強的百般欺凌侵害,孫中山先生的實業計劃無疑是「水中月、鏡中花」,這是十分艱難的、難以完成的交通網絡夢的工程。很明顯,自鄧小平先生四十年前提出改革開放,在加上千鈞有力的一句中國「不改革開放,就死路一條」,自此,歷經一代又一代國家領導人及全國人民薪火相傳,堅持改革開放的建設國家理念,年復一年,實實在在的修橋、築路、建高鐵、造大飛機,民族團結、目標一致,為民族復興而不斷奮鬥,造就世界交通網絡全面鋪設的奇跡。九年的時間,克服層層障礙,港珠澳跨海大橋落成,全世界矚目,橋的名稱以「港」字行頭,足證中央政府對香港處身於「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特別看重。如果要履行習主席所言,要將大橋管好用好,港人應要更加珍而重之,因着大橋的建成提供的交通便利,正值國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兩個特區與廣東九市的相親互通,將會產生極大的區域提振及城市優化的作用,香港腹地將會劇增幾十倍以上。對香港而言,這是獅子山精神再發揮的黃金時代。但是,港人必須要回答一個反饋的問題,那就是港人可以為國家做些什麼?貢獻些什麼呢?習主席指出港珠澳大橋是「國之重器」,深信大灣區乃至全國老百姓心底都會回應一句「民之嚮往」,願國家走向富強和平發展之路。原文刊載於《大公報》2018年10月26日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0
好正
0
心心眼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