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昨日香港研究協會公布一個關於家庭關係與社交網站的研究結果。該調查再次提醒了社會在科技進步下,父母與子女如何在社交網站相處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課題。
香港研究協會就著父母與子女使用社交網站的態度和看法的課題,於7月尾至8月初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成功訪問了700多名父母和400多名學生。結果顯示42%受訪學生表示接受父母成為其社交網站的「朋友」,另有39%表示不接受;31%受訪學生表示接受父母透過社交網站關注其行為,但有51%表示不接受。
如兩刃刀須處理得當
社交網站的興起,令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為方便、快捷,並成本較低,例如親朋分隔異地,但是使用者能通過社交網站的上載相片、日記以及留言等功能與親朋保持聯繫等。而且,它可以讓使用者突破其社交圈子,結識更多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朋友。以往便有情況是使用者透過社交網站找回失去聯繫多時的親朋。它亦可以讓使用者更容易緊貼個別範疇的資訊,增廣見聞。若然使用者善加利用社交網站的功能,的確獲益良多。
然而在網絡世界裏,人們較容易隱藏其真實身份。社交網站便提供了一個個人平台,讓使用者更容易結識陌生人;讓陌生人更易了解個別使用者的個人資料;讓不滿者對使用者作出批評,部分批評可能不負責任,例如出現網絡欺凌等。而且,社交網站的功能頗多,若然使用者未能善加節制,過分沉迷,或影響其日常學習、工作的表現。所以對於父母而言,他們有誘因通過社交網站,關注其子女在社交網站上的情況。另外,社會上有不少雙職家庭,大多數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較少。部分關心子女言行的家長可能知道其子女使用網絡的習慣,便可能刻意成為其社交網站的「朋友」。
就此,父母與子女如何在社交網站相處成為一個需認真對待的課題。若然雙方處理得當,社交網站有助雙方作更多溝通,並在其個人喜好、面對的困難等方面有更深入了解;若然處理不當,則容易誘發更多衝突,例如父母從社交網站知道子女與一名異性的關係較為密切,便可能因各種原因而勸止子女與該名異性往來,引發更多爭執等。
需認真對待的課題
然而對於不少成年人而言,社交網站開拓了一條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全新渠道,如何與子女建立互信關係,作出良好溝通等需要時間探索,而對於一些社交網站對其既有觀念帶來的影響也要慢慢接受。教育界、社工界等應及早研究此議題。當然,無論社交網站的功用有多大,但是父母與子女直接交談的重要性絕不應被抹殺。直接交談讓雙方觀察對方的即時言行反應,更有助把握實際情況,這與社交網站上可先考慮再作反應的形式有一定差別。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4年8月14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