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限「鞋盒屋」的啓示
新加坡限「鞋盒屋」的啓示

最近新加坡市區重建局擬於明年起限制樓宇面積,打擊空間細小的「鞋盒屋」。透過改變數量單位上限的計算方式,由以往總建築樓面面積除以753平方呎,改為915平方呎,可建單位數將減少,意味著每個單位所分配得的面積將會增加。

在「蝸居」「劏房」問題嚴重,細單位愈出愈多的香港,新加坡的政策乍聽之下,令人羨慕不已。然而,新加坡能推出這種限制細小房屋的措施,不只反映政府有決心解決問題,更大的原因,乃於新加坡的土地供應充足。透過積極填海造地,以及房屋政策適度調備補漏,新加坡做到社會上九成人擁自置物業的比率。當幾乎人人有所居時,居住問題便會從滿足「基本需要」轉為尋求「生活質素」。


造地計劃刻不容緩


反觀香港,近年來欠缺大規模造地計劃,土地問題仍舊停留於解決「供應」的層面。小單位由從前少數發展商「賺到盡」的象徵,漸成了司空見慣,甚至受上車一族追捧的樓盤。誠然「新加坡模式」為港人帶來欣羨之情,但若在未有充足房屋供應下,將新加坡限制細單位的做法全盤搬到香港,又實際上孰好孰壞呢?坦白說,筆者在這問題上,也是糾結。供應不足,限呎會否令單位數量減少呢?會否再抬高樓價呢?樓價高,300呎的單位也售過十萬,根本也不能「上車」!限與不限之間,左右兩難!

面對土地短缺問題,應當儘快落實開拓土地供應計劃。正如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所指,「不管黑貓還是白貓,只要捕到鼠的,便是好貓」,這句話出於當時「姓社姓資」的理論爭議,鄧小平提出「貓論」,便是指出問題的迫切的發展的機會,不容社會在枝節上糾纏。換句話,就是「讓事實說話」。

目前香港的土地問題也適用「貓論」 — 社會不同聲音按各自理由,反對「明日大嶼」的大型東大嶼填海計劃,可是大多都以陳義甚高、追求完美的論調,去指有關計劃「非最好的造地方案」,因此不應推行。然而,參考土地供應小組的資料,香港於2046年保守估計將缺最少1,200公頃的土地,單是在未來八年,已有800公頃的土地短缺須趕上。撇開土地數字,青年一代上車聲音日增,輪候公屋時間長達4.7年,大約200,000人居住在劏房。土地緊張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明日大嶼」 力爭朝夕


「明日大嶼」的倡議,固然並非靈丹妙藥,可馬上解決土地短缺。可是正如「民間特首」劉德華所說,這個世界,難道會一個方案會是百分百完美?從執行上,方案可謂險小利大,建築、園境、規劃、測量、工程五大基建專業學會亦先後表示支持填海方案,當中工程師學會認為相比其他土地供應方案,填海對現行土地的影響較小。加上現代工程技術已可減少填海工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故支持填海造地計劃。「明日大嶼」願景亦將提供1,700公頃土地,為最少700,000人提供居所,亦將帶動經濟及基建發展,創造穩定工作量。

填海造地,對香港並不陌生。將軍澳、荃灣區、以至「玫瑰園計劃」,都以移沙填海為主導。在關乎廣大市民福祉,以及未來的安居樂業日子的土地供應上,社會應實是求是,破除虛幻的政治及貧富角力,為下一代、為幸福、為香港、爭取「一席之地」。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
支持
5
幾正
7
好喎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