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散學的日子,孩子天天約同學打波游水踩單車,過了一兩星期,電話靜了、約會沒了,女兒說,同學走的走、上課的上課,沒人再約出來玩了。
總結一個現象,今日的學子,分兩類,一種是生活型,通常母親是新移民,長假期孩子就會跟媽媽回鄉,一住就是大半個暑假,孩子不單練得一口流利普通話,還有跟香港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女兒的同學就不時WhatsApp 來她的養雞仔鴨仔情報。又或者有些父母在內地有大屋,長假期舉家回去度假歎世界,雖然孩子一樣會打機,但打機之外他們還摘過龍眼、捉過魚、騎過電單車,準確來說,是生活過。
另一類,是進取型,這種通常是典型香港人,孩子放假前,父母就精心安排各類課外活動,或者課業進補活動,務求令孩子的暑假不會白過。
像我們這樣,悠悠閒地放暑假,算是少數。整個長假期,孩子只有一兩項課外活動,其餘日子,好隨機,也好機動,今天好天喎,去游水吧!這天下雨喎,就躲在家看電影。
讓孩子發現興趣
課外活動都是孩子揀的,么女放假前就跑了幾天琴行,今天拿章程,明天去問樂器價目,後天又在格價,兩人一班還是三人一班抵?學生買樂器有沒有折?跑得老闆都認得她,究竟你們學不學?還是來混吉?
因為愛聽歌,么女今個暑假的目標是學電結他,完了再學bass(低音結他),然後學古箏。
「你以為你的暑假好長?學咁多?」我的角色,是在適當時提出質疑。
於是,一考完試她就拿零用錢去買了個夏威夷小結他,看YouTube的教琴片段,一下子就學會了。
「為什麼不去琴行學?」我問。
「這些小結他操作很容易,自學可以了,不用花錢,留點錢學難那些。」電結他,有難度,一定要找人教,本來有幾個老友一起去琴行問價,但回家請求父母批准,個個都被拒,么女堅持自己一個也要學。
「冇人陪你喎…… 好貴喎…… 係咪真係鍾意……電結他好嘈,又要喇叭,阻地方呀……」我的角色,是潑冷水,好讓她深思熟慮。
「我—喜—歡,我—想—學!」女兒斬釘截鐵。
忽然覺得,興趣這回事,有就有,無就無,還要配合時機,與其自小逼她學,不如由她自己發現興趣、追求興趣、再逼你讓她學,效果,一定勝過前者。
當然,好多人會說,孩子怎知什麼是好?人家郎朗的爸如果不是逼孩子3 歲學鋼琴,哪有今天的郎朗?
對,但天才如郎朗,世上有幾個?你敢肯定,你家孩子就是這種天才?這些年,我見得最多的,還是考完八級從此不再彈鋼琴的人,可悲。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8月12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