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父無母的嬰兒潮
無父無母的嬰兒潮

家母上周一在今年首個寒冷下午與世長,我也正式成為無父無母的「嬰兒潮孤」。

這星期我本要參與數個研討會,本來也取消,但想到媽媽在我探病時仍不斷叮囑:「快啲返工啦,拜拜!」我便明白她希我繼續專注做我的事,所以最終決定如她願如期出席並努力做到100分。謹記當年范在痛失摯愛丈夫後那周仍盡忠職守,如期持立法會會議,我相信力量也來自亡夫的望。

兩星期來天天到醫院3次,無形中已成了習慣——上周二晚上10時許完成一個研討後,下意識還是覺得要趕到醫院,結果幾車也啟動了,驀然才記起媽媽已不在的事;這幾天轉冷,起床即時反應是掛著提醒媽要多穿衣服;從今我們一家三姊弟和孩們吃晚飯,雖然仍是滿滿一檯,大家心中個空位,卻是永遠不能填補。此刻,我真感受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滋味。

按人口數據粗略估計,目前有兩成的嬰潮已雙親盡失。嬰兒潮是第一代能見證家老死,而非因戰爭、瘟疫早死——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上周在一個跟雷鼎鳴教授對談的節目中,他更提到古時韓愈40歲已自稱「老夫」;但嬰兒潮有幸卻因科技進步,大多能和父母相處多幾十年,感情亦應是深厚了幾十年;220萬嬰兒潮面對雙親離別的哀傷,也許比保良局孤兒們的傷痛更甚,因他們沒有父母愛錫幾十年的“referencepoint”——當然,這也許只是我做了數十年分析員的職業病「想太多」,沒甚意義。

人口老化對經濟和社會衝擊極大,但社會仍未認真面對這問題,故人口老化絕對會是隻累事的大“black swan”。 我們研究的結論為:縱使問題嚴重,香港會是碩果僅存、能有大團圓結局的福地。原因是包括我媽媽的最偉大一代教兒有方:自我識字一刻,媽媽已不斷教我「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要腳踏實地「騎牛搵馬」。這造就港人勤於儲蓄、不先使未來錢的價值觀,也避免出現一個只為討好選民而推出不可持續、要下一代償還債務的welfare state。

過往兩星期,法國、荷蘭先後被降低債務評級,是西方國家寫照:人口老了才發現福利系統支持不住,於是要削減老人福利,又要增加年輕人稅收;但香港公、私營的儲蓄同樣充裕,儲蓄率高達30%、有60%物業已供滿,也無公債,與西方大相逕庭。經濟學家過往一直指中、港等東亞地區儲蓄率過高,現在人口老化肆虐下才發現其實是西方先使未來錢,儲蓄率過低。

其實我一向不認同媽媽的想法:在投行任管理層時,我一向相信若想做行內第一,便要把握牛市大灑金錢招兵買馬,像英超球隊曼城般重金請來最佳球員(當然前提是不可看錯市)與其騎牛搵馬,不如做足研究後直接搵馬,回報最高、慳時慳力。

但今天看來,香港新、舊兩代價值觀合作得天衣無縫,能藏富於民和政府,不會像西方一樣私人、政府同樣「莫財」!面對老人化,我們資源仍充裕,「未幫年輕一代搵到馬」只欠決心;即使黃金五年商機處處,也要把軟硬件造大。

最偉大一代由無變有,建設了香港今天的一切,我們需學習他們的勤奮上進心。希望港人能一起在黃金五年餘下時間趕快追上機會,令活力聚香江,造福孫兒一代,這樣嬰兒潮的父母們才能走得安心!

原文轉載自《am730》2013年12月2日

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