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中華的一代
摒棄中華的一代

從前的一代,知識、教育、課堂,這些概念都離他們很遠,固此有條件接受啓蒙的人珍惜機會,增進自己,習聖賢、以修身、化天下;草根基層則刻苦耐勞,於「社會大學」打拼學習,本著獅子山精神,相信「行行出狀元」,大多也能以經驗、曉大義、明是非。


然而,時下的青年人,卻以無知為樂,以背中為榮,彷彿於同濟之間,自我實現及身份象徵與踐踏中華民族及文化掛鈎。從前的「見賢思齊」,變作今天的「見叛思齊」,為人心不古一詞,多添一分憂慮。


看倌或許會問道,「閣下同為年青人,何以對同輩下此嚴苛批評?」筆者撰文目的,正是對同輩朋友「愛之深、責之切」的情感,望能發出一聲能稍喚醒現在香港年輕人的吶喊。


年輕人 都媚外?


先不談大是大非,單從青年潮流角度出發。「老外性格」不知由何時起為廣大青年爭相模仿,一種提倡不了解中國文化、習俗、甚至因不懂中文、普通話而驕傲的奇怪風氣,於年輕一輩愈演愈烈。曾經筆者與一群於香港土生土長的朋友討論中國節日,驚覺部份他們連對二十四節氣毫無認識,亦不知冬至源由、意義,席間更有人稱她對外國的感恩節反而比較了解,認為中國風俗文化「只是一些過時迷信」。最終,大家以一句「老外性格,難怪」來收結,但眾人卻堵不住神色上那份自覺高上一級的竊喜。


土生土長青年尚且如此,海外青年又是如何光景?筆者於英國就學數年,眼見不少香港同學,於海外刻意與中國學生保持分野,拉遠距離。即使是於同一場合中,也要堅持不與國內朋友作任何交流,結果往往不是弄得尷尬異常,便是令氣氛劍拔弩張。於外國對自己民族實行種族歧視、「瞧不起人」,是筆者於英國認識的內地朋友對香港學生的評語。而不少海外學生回港後,會將那「老外性格」推到極致,竟聲稱已不太會說中文,非要以全英語表達自己;對國家及香港事務不甚亦不願了解,進一步摒棄國民身份;對中華文化及傳統諸般批判,並認為西方最好,一副「外國的月亮更圓」的口吻。這些留學生,與從前徐志摩、胡適等賢達的海外負笈,大相逕庭:非求學問,求優越感而已。


「反中」會受到追捧


這種潛意識上的「崇洋」,使最會叫喊分裂主義、仇視國家口號的學生,成為了校園內受追捧的對象;而那些對中華文化拒絕認識,甚至至予以輕視的青年,則因此流露出沾沾自喜的表情。再舉一例,於「青政梁游」宣誓一事中,以含貶蔑辱國之詞稱呼國家,任何對國家有歸屬感的人都不能接受,但此等言語,卻由兩名所謂「青年世代」的代表口中輕描淡寫地說出:只因年輕圈內為數不少的反叛青年,對此等分化敵視標記,大為受落。


儒家思想的義命觀,講求以道德價值實踐自我要求,亦即所謂以義「立命」。可是青年一代對中華文化,國家傳統捨之離之,變相「無義無命」,導致行事以冒不韙作招徠,犯不敬為壯舉。嗚呼!香港的前途,未來的當家,該時候醒了,好嗎?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
超無奈
4
嬲爆
1
點算呀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