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數碼敦煌」展覽十分搶眼,璀璨的文物經由數字化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參觀體驗。
理解敦煌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將時間放長,二是把視角拉廣。如果將時間放得更長,從漢代反擊匈奴開始,敦煌這一西域要塞便被賦予了特殊的角色。秦漢之際,漠北匈奴佔據敦煌,漢匈百年戰爭歷時130年,「龍城飛將」衛青、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馳騁千里,將敦煌所在的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敦,大也,煌,盛也」,敦煌郡的設立,標誌着武帝時期西漢對外國力達到頂峰,上承「文景之治」,下啟「昭宣中興」,華夏文明盛世空前。此後敦煌經濟、文化日漸繁榮,並於唐朝進入興盛時期。
如果把視角拉得更廣,漢代張騫打通的絲綢之路,開闢了民族交流史的新紀元。敦煌正是這條漢朝通往西域諸國的絲路上的重要節點。東西方的商人們沿絲路往來貿易,中原文化傳播,佛教東漸。更廣視角下的商貿和文化的交流,由於這條絲綢之路的存在成為了可能。
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本次展覽將敦煌石窟的壁畫進行了還原。較之實地參觀往往受限於石窟裏有限的開放空間和昏暗的照明環境,這樣的方式讓觀者更近距離、更加清晰地欣賞到石窟壁畫這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例如敦煌第61窟中的《五臺山圖》,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莫高窟考察時發現該圖中的大佛光寺並記錄了下來,1937年,他們按圖索驥,居然找到了佛光寺。由於磚木結構十分脆弱,保存下來的寥寥無幾,這座罕見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可以說是改寫了中國建築史。
參觀敦煌,就是要用歷史指導現代,去思考香港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參與區域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如今國家提出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背後支撐這項事業的,一定少不了敦煌所代表的這樣一種文化共融、商貿共贏的精神。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聯合敦煌研究院舉辦的展覽,便更加意義非凡。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8年09月07日
原圖: 大公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