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與發展對立 土地辯論失進
保育與發展對立 土地辯論失進

大約三星期後,為期五個月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即俗稱的「土地大辯論」將結束。公眾諮詢的原意為讓各方持分者交換對不同土地供應方案的看法,可惜的是,踏入諮詢尾聲,社會不單未達初步共識,辯論當中支持填海一方與環團在土地問題的立場更經數月來的爭辯,激化成了尖銳對立:住屋需求彷彿與環團理念、海岸郊區為敵,只能二擇其一。但城市發展或填海,與保育環境真的「有你冇我」嗎?


香港長久以來的發展一直離不開土地開發,填海造地能為香港舒緩土地壓力,並帶來土地儲備,留予空間讓香港再發展,可見重啟大型填海,乃香港應對未來最少1200公頃土地短缺問題的不二法門。誠然環團有保育之責,但惟有放下干戈,回歸理性,共同策劃可持續、護環境、能解決短中長期土地目標的多線方案,才是合乎本地情況、實事求是的保育路線。


未來八年欠八百公頃 土地短缺已亮紅燈


土地短缺的情況在土地小組對《香港2030+》規劃報告的估算中窺得一二。在計算住宅用地、經濟用地、基建及設施用地的需求及供應後,香港大約有815公頃土地短缺。若推算至2046年,香港將最少欠缺1,200公頃用地。土地小組指出,以上數字屬非常保守估算,可見本地實際短缺數字遠比1,200公頃為高。


大辯論本鼓勵多元 卻被環團壟斷討論


面對嚴峻的土地短缺問題,本屆港府上任後便積極覓地,且推出措施為樓市降溫。然而長遠而言,移沙填海才是確保土地供應穩定的方法。大辯論的提出,正是要聆聽各方聲音,求同存異,在發展生熟地及造地的同時顧及環境生態的承載能力。環保團體在這議題上,卻幾近選擇無視社會土地緊張情況,展現出「寸土不讓」的強硬態度,亦無意探討如何在填海造地中為保育協調,卻製造出「填海」與「環境」二元對立的假象,令到原本受大眾期待的「大辯論」,成為與環團相拼的「大擂台」。環團彷彿認為填海造地的方案被標籤為「破壞環境」後便可作廢,可是如此應對不單會摧毀討論空間,亦拉遠蝸居一族上車夢。


保育不等於不發展 人境共融方為上策


綜觀世界,填海與環境共融的例子比比皆是,新加坡德光島填海計劃便是很值得參考的例子。究其實,保育的意義並非不發展,而在於如何規劃。盲目保育,不單浪費資源、虛耗時間,更是對香港一直支持環保團體的廣大基層市民的不負責。或許環團陷入了「辯論」的迷思 - 只有正反雙方、務求推倒對方的一場筆舌交戰。墾土造地,則無可避免會影響原來的環境面貌,但為應現時市民訴求,以至未來香港的福祉,政府必需作出取捨。既然如此,社會接下來應考慮如何達至人境共融,制定推出短中長期方案,三管齊下面對市民上車困境,而非製造矛盾,深化鬥爭,將環境與發展置於對立局面。這樣方能有效、務實地解決民生及社會問題,否則只會導致兩敗俱傷,令廣大市民成為這場「辯論」中的最終輸家。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2
好正
1
幾正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