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李慧琼/立法會議員
開學幾天,各位同學和家長適應好了嗎?在開學日前,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發表了一份中學生精神健康的調查,這項調查不但是連續第七年進行,而且是次訪問了約7,500名中學生,具代表性和參考價值。
有關調查有幾項發現,值得大家留意:(一)有51.5%受訪中學生曾出現抑鬱徵狀,即大約每兩名學生就有一名有抑鬱徵狀;(二)有萌生自殺念頭的中學生比率為5.3%,是近年新高;(三)調查機構推算,抑鬱傾向嚴重到需要接受治療的人數,一年增加近1,400人,共逾13,500人;(四)近31%學生不認同「任何問題都有很多解決方法」;(五)超過七成學生認為自己「在上學前已感到疲憊」及「對學業感到厭煩」。
看到這個調查結果,或許有家長會覺得自己子女正正常常,不會有甚麼抑鬱;也可能有些家長會開始思考自己子女有沒有相關情況,愈想愈驚。筆者認為,先不用過分憂慮,也不宜過分鬆懈,因為家長的關心、鼓勵和支持,是學生面對壓力、甚至有抑鬱徵狀時,具有很大的正面作用。
筆者自己經歷過在學、考試、工作、選舉等不同階段的挑戰,我認為人生是一場接一場的比賽,比賽中有很多因素我們未必可以絕對掌握,例如:天氣變化、現場氣氛、中途受傷,但有兩件事情我認為可以掌握:第一是充足準備,「迎難而上,全力去試」;第二是調整心態,「懷最大的希望,作最壞的打算」。
要做好充足準備及調整心態,不是與生俱來,家長、老師、學校的角色十分重要,筆者一直認為,教訓出來的孩子或許很強,但鼓勵出來的孩子一定更強。筆者建議,如果孩子正在唸中學,家長的角色可以由長輩慢慢轉變為孩子的「好朋友」,由管教慢慢轉變為與孩子同行,由單向告訴孩子一些事情轉變為雙向交流,讓孩子跟你們一起打開心窗,陽光自然會照進來!
原文轉載自《都市日報》2018年9月6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