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際社會興起一個詞語:排外主義(xenophobia)。政客就國家情況危言聳聽,蠱惑選民走向保守封閉的「單邊主義」。由英國脫歐,到美國「狂人」總統特朗普上任,此等意識形態的轉變,可見一斑;排外主義亦非國外政客專利,本地政壇亦不乏打著「自由」、「本土」幌子的激進政客,利用內地與香港的兩地矛盾,鼓吹仇外排斥風氣,騷擾內地旅客和學生,宣揚「港獨」主張,行徑不單撕裂社會,亦有違普世價值。筆者認為,香港本屬多元社會,素來以包容心態待不同地方來港生活或工作的人,方可造就今日香港的成就。如今社會上有人以「本土」為名、「排外」之實的做法排斥他人,非但將破壞香港核心價值,更會令香港錯過與國家共同合作發展的機會,後果堪虞。
歧視移民 經濟民生皆受損
香港從來都是「移民社會」,過去憑藉國內移民帶來的人口紅利,創造出香港的經濟奇蹟。然而,現時社會卻有人煽動作亂,欲透過製造輿論話題、對立以分裂社會,將來港團聚家庭描繪成「洪水猛獸」和「搶香港資源」。諸如「港獨」份子陳浩天之流,將香港民生、土地、經濟等問題,一概歸咎於新來港人士,更以「支那」、「蝗蟲」等辱華字眼標籤國內同胞,又訛稱只要杜絕新移民來港,本地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殊不知,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mmission )一早指出,家庭團聚有助社會文化穩定發展,促進民生及經濟團結,若倒行逆施推行「鎖港」政策,勢將降低香港整體勞動人口數目,令各行各業人才荒更嚴重。事實上,妖魔化移民將加劇撕裂,亦踐踏了基本人權,不僅與原來香港的多元價值相悖,同時更使社會討論及政策考慮失焦。
聲稱爭取權利 卻剝奪他人自由
而令筆者更不解的,是早前特首林鄭月娥於社交網站直播,當中提及家庭團聚是一種權利,一句理所當然的陳述,卻引來本土派破口謾罵。猶記得早前這些反對派人士或支持者才指摘政府對FCC所發的聲明損害「言論自由」,如今他們又想透過攻訐遏止支持新移民的聲音,意圖令反對者噤若寒蟬;筆者懷疑,對這群本土派而言,「言論自由」的定義是否因人而異?平日滿口「人權」的政客,在政治利益面前,竟無視兩地家庭團聚權利,作出如此違背「理念」「權利」的舉措,豈非自打嘴巴,自搬龍門?
排外主義的後果:錯失國家「經濟快車」
排外主義不僅傷害兩地民眾感情,漠視基本人權,更令筆者擔心的,乃香港會因這種短視狹隘的思維錯過發展良機。英、美兩國已因排外主張而蒙受損害,前者貨幣貶值,失去重要歐盟盟友;後者更與各國交惡,國內經濟不見起色,可見排外的主張會對地區經濟及民生,造成影響。眼下「獨派」政客極盡所能地負面標籤內地建設,「政治化」民生經濟措施,以煽動天方夜譚的「港獨」思想,推行民粹本土主義,似乎為了搞「本土」、「港獨」,內地新移民即使只是期望來港與家人團聚,也無可避免地成為這些「獨派」的砲灰。
有意見認為,排外主義的冒起,明顯與香港遲遲未盡憲制責任就《基本法》23條作本地立法脫不了關係,加上欠缺適當國民、公民教育,才會演變成今天的現況。青年一輩對國家歷史的不了解,導致國民意識薄弱,讓「獨派」有機可乘,他們的激進、分裂的言論因仍未有明確的立法規限,主張變得「有價有市」;至於涉及23條立法,「何時」立法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當下社會最應該做的,是盡一切能力勸說身邊年輕人,向他們痛陳利害,讓他們認清現實。「港獨」組織之一的「本土民主前線」,其前發言人梁天琦正正是受到「獨派」人物的「啟蒙」而投入暴力流血活動,如今卻已身陷囹圄,一生前途從此毀。
原圖:大公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