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vs米粒光華
記得前輩曾告誡,寫評論文章盡量少用典,討論問題更不能單用成語作論據,因為成語語意不準確,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解讀。究竟應該「三思而後行」,還是要「打鐵趁熱」,早令人摸不着頭腦。談對應港獨思潮,對前輩的忠告,體會更深一層。 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獲外國記者會邀請演講,宣揚香港獨立的主張。一時間,連天炮火都投擲到老外身上,外交部特派員公署及前特首梁英先後發文,直斥其非,建制派議員更一體要求收回租給外記會的物業,以免該會再度成為「播獨」的平台。倒是特區政府氣定神閒,以「不恰當、不可接受、遺憾」作結。 只見陳浩天西裝筆挺,施施然出現在電視熒幕,侃侃而談他的香港民族論。大部分報章都集中找已知立場的評論家支持報章想說的話,外國記者會有多錯?應不應收回租給它的物業?卻少有論者着意申斥陳浩天的謬論,他硬把殖民地的痛苦經驗說成是香港文化,從而確立香港作為一個「民族」的地位,荒謬得可憐。 建制陣營中,顯然步伐不一致,腦袋也不止一個。有人認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須在萌芽時把港獨思潮撲滅;也有人說:「米粒之珠,也放光華?」港獨思潮只是一小撮人的妄想,既然他們自生,便且讓他們自滅,硬手打壓反而提升他們的地位和公眾認知。 冷處理或熱處理港獨問題,都可以找到支持的理據,但總不能忽視外在的因素。港獨思潮不單純是香港社會自生滋長的運動,還涉及外來思想的影響,以及外在勢力的支持和推動。 港獨派或明目張膽推港獨,或借自決口號曲線鼓吹港獨。對內,他們策略性地滲透年輕一代,由上而下,在大學和中學培養仇中的情緒;對外,則一再到台、日以至歐美等地方賺取「國際」支持。 種種活動非財不行,沒有網絡聯繫更不可行。錢不會從樹上掉下來,搞示威遊行,誰付鈔?沒有海外組織邀請,陳浩天和黃之鋒等人也不可能自行到海外叩叩門,便得以登上講台宣揚香港獨立。 策劃佔領運動、旺角暴亂、參選立法會議席、搞論壇和遊行,港獨派都能搶佔先機,設訂議程,牢牢掌握主動權。政府能夠做的就只是撲火,哪處起火救那處,跟隨獨派的指揮棒行事,用被動對應主動。 歸根結柢,多讓年輕一代認識國家是釜底抽薪的策略,國民教育、國內交流等等,都是好辦法,只不過經營長期策略需要時間,而香港沒太多時間忍受。眼前對應分裂國家的行為,沒有相應法例根本成不了事。整天說不應該、不可接受,民眾聽得耳熟生厭,港獨分子暗地裏在訕笑。 陳浩天的演說為港獨思想打造出一套說法,整個運動已經成形,赤裸地擺在我們面前。面對淹近眉睫的問題,現在已不是爭論應不應該動手撲滅「星星之火」或「米粒光華」的時候,而是要決定怎樣做和做什麼。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8月17日 原圖:港人講地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