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零售業未來挑戰
旅遊零售業未來挑戰
上半年訪港旅客突破三千萬人次,按年升逾一成,創沙士後新高,人均消費亦上升,連帶令零售業生意有明顯增幅,整體表現理想;但放眼下半年,卻正面臨三項內外挑戰,要化危尋轉機,單靠一己之力難取成效,必須善用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通車帶來的機遇,為旅遊零售業帶來新活水。根據最新數據,上半年訪港旅客逾三千零六十萬人次,按年升百分之十點一,主要受惠於增加約一成三的內地旅客,而長途和新興市場則增百之二點六和二點三,過夜旅客逾一千三百八十五萬次,亦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點二,而人均消費逾六千七百元,按年升百分之七,四年多來首度回升。與此同時,在訪港旅客上升和港人消費強勁的帶動下,上半年的零售業銷貨價值按年增加百分之十三點四;首五個月的酒店入住率達九成一,按年升三個百分點。貿易戰加息 帶來衝擊然而,近期的內外政經形勢顛簸幻變,令極受外部因素影響的旅遊零售業,正面臨三大挑戰。第一,由年初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一路由減貿赤,到貿易戰、貨幣戰,到國力戰,角力愈來愈兇,對內地經濟增長和民眾外出旅遊購物意欲的影響,由此對香港旅遊零售業界的衝擊,暫不知伊於胡底。第二,在美國加息和中美貿易戰的疊加效應下,美元自四月轉勢持續走強,而人民幣則不斷走軟,令與美元掛鈎的港元被逼跟隨升值,推高本港物價,以中價酒店為例,平均房租便在首五月間上升了百分之十四點三,窒礙內地和東南亞遊客的來港意欲。第三,在純市場導向下,香港的旅遊基建只着重即時效益,從未設定前瞻性、可持續性的中長期部署規劃,令致城市交通、酒店發展、景點、活動空間和其他配套支援等都嚴重滯後,出現旅客多時因無力接待而「大嗌救命」,旅客少時亦因無法經營而「大嗌救命」,這不應是國際旅遊零售都會的應有表現。這項挑戰破解不了,香港只能隨波升沉,任由淘洗。善用大橋高鐵通車機遇面對首兩項挑戰,香港作為全面外向的小型經濟體,身處中美「修昔底德陷阱 」的夾縫,不能冀求獨善其身甚至左右逢源,而須切實「選邊站」。思路有二:第一,既然內地旅客是香港旅遊零售業的主力支撐,就應善用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通車的機遇,設計本港與內地景點一程多站的行程,爭取粵港澳大灣區和高鐵沿綫省市民眾來港,又安排外地遊客以有期限多程優惠,乘坐高鐵到大灣區體驗「一日生活圈」的滋味,由此強化香港的旅遊區域樞紐地位。第二,為應對韓日台對東南亞短程客的「搶客」行動,旅發局可與航空公司及酒店合作推出旅遊套餐,並夥拍商場和零售商,為遊客提供購物優惠以鼓勵消費,並且設計更多廉價「地道遊」,不求賺厚利,只求聚人氣賺口碑。至於第三項挑戰,就只依靠自我作為。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8年8月11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