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陳志豪/香港群策匯思副主席
公共年金計劃即將于8月8日截止遞交認購意向表格,這是政府一項新政策,故不少市民感到陌生,筆者在社區也收到不少查詢,在認購與不認購之間猶豫不決。正如政府的其他政策一樣,公共年金絕非天掉下來的餡餅,並非完全「著數」。是否值得認購,則要全面衡量計劃利弊。
公共年金最大優點是市民投保之後,政府保證每月向受保人派髮指定金額,直至百年歸老為止,令投保人擁有一筆可預期的固定收入,心理上較為安定。但年金計劃有別于儲蓄,不能隨意取消,強行退保的話,未必能取回足額投保金額,變相蒙受損失;此外,計劃採用定息制度,亦即是每月發放的金額不會隨著通脹而調整,在今天5千多元仍有不少購買力,但20年後或許會被通脹蠶食殆盡。
也有人認為,計劃到達保證期回報只有105%,遠低於其他投資工具,甚至較定期存款的複利本利和更加低。但筆者認為,公共年金不能與股票或銀行定期等投資產品作簡單比較,因為計劃會每月發放固定年金,該筆款項是可以隨意使用且不會影嚮往後發放的年金;但其他投資產品不單息率浮動,倘若提取部分款項或變賣部分股票後,會直接影響所得的利息或股息。
換一個說法,用一百萬買年金,回報率雖低,但每月所得卻可以隨意使用;股票和定期存款的利率可能較高,卻不能每月提取部分使用,否則本金將不斷萎縮,影響之後的回報。
最重要的兩條問題,什麼人應考慮認購公共年金,什麼人不應考慮?
筆者認為,有三類人可考慮認購公共年金,包括:第一,借著購買公共年金,降低自己的資產,繼而合乎申領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的人;第二,身體健康,預期自己會較長壽,又擔憂晚年缺乏現金收入的人;第三,持有大量資金,希望把資產分散至不同產品,而平衡理財需要和用途的人。
至於不適宜購買年金者,則包括持有資產不多,甚至認購年金後幾近再沒任何積蓄的人,因為一旦他們需要一筆資金應急時,便沒有任何現金可以調動。另外,身患重疾或預期自己壽命不會太長的人,也不適宜認購年金,雖然過身之後,香港年金公司會繼續支付年金予保單受益人,直至投保額的保證期結束,但受益人需選擇每月領取年金才能夠完整獲取投保額的105%,如提前一筆過領取的話,所獲的年金總額同樣有可能低於年金保費總額。但付出多年時間,才增值5%是否值得呢?
p.p1 {margin: 0.0px 0.0px 13.0px 0.0px; line-height: 15.0px; font: 13.0px 'Arial Unicode MS'; color: #323333; -webkit-text-stroke: #323333}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3.0px Arial; font-kerning: none}
首批公共年金的認購期即將結束,筆者期望政府往後能向公衆作出更深入全面宣傳和解釋,並研發更多不同種類的公共年金計劃,例如市場常見的延期年金計劃等,以提升公共年金的回報率和吸引力,並讓公共年金能真正發揮退休保障的效果。
p.p1 {margin: 0.0px 0.0px 13.0px 0.0px; line-height: 15.0px; font: 13.0px 'Arial Unicode MS'; color: #323333; -webkit-text-stroke: #323333}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3.0px Arial; font-kerning: none}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2018年8月4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