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多年來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長,並可望持續下去。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一,當中又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含金量」最高。
雖然大灣區總面積連廣東省的一半也不及,僅由9 市及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卻凝聚了約7000 萬人口(相當於全球人口排名第21位的國家),創造了約1.4 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 相當於全球經濟總量排名第13 的國家),包括了國家四大一線城市中的其中兩個(廣州、深圳),全國唯一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及亞洲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最高的地方(澳門)。
故此,可以大膽地說,國家綜合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區域,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如果我們看好國家的發展,便必然會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景!
大機遇不會是免費午餐
筆者與主流輿論的看法一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空間與機遇是實在和巨大的,但一切大機遇也不會是送上門的免費午餐。機遇最終能否轉化為實在的利益,還看各人的本事。
說實話,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未必是人人有份,例如對於低技術、低學歷,又不熟悉內地社會市場環境的人來說,要他們跨越深圳河北上創業或工作,還不如留在香港找一份銷售或餐飲業的工作,穩定月入一萬多兩萬元更加實際。當然,力求上進的人,是不會滿足於此的。
所謂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龐大的粵港澳大灣區機遇底下,除了宣傳輿論工作外,更加重要的,可能是盡快培育更多能把握大灣區機遇的人才。
試問一下:大灣區的機遇始於今天嗎?大灣區的融合始於今天嗎?國家在40 年前邁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步伐,當年的港英政府肯定沒有積極鼓吹大灣區機遇,但仍然有大量港商主動到大灣區投資設廠,賺取了龐大利潤。即使不是企業家,過去10 多年也有不少專業人士主動到內地發展,或提供服務予內地。
今日港人缺企業家精神
為什麼有些人不用聽到什麼宣傳也會積極參與內地發展,有些人即使天天聽到機遇,也無動於中,不願意改變呢?
筆者認為,這其實是一種企業家精神的反映——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會主動尋找機遇、把握機遇、解決問題、冒險創新,根本就不用「被推動」或「被餵」
偏偏企業家精神卻是今時今日大多數港人所缺乏的一種特質,以致很多大灣區的宣傳和活動也未能實際促成港人北上發展,參加者往往「聽完便算」,老鼠拉龜,事倍功半。
有人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港人最後的黃金機會。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甚至是檢視前途命運的風向標。倘若近在眼前的巨大機遇來到了,依然畏縮不前、保守退卻,絲毫沒有創新開拓的企業家精神,未來還值得寄予厚望嗎?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08月01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