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戰略
大豆戰略

本文作者為雷鼎鳴/前科技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


憑着我曾在美國十多年讀書及工作對美國的了解,我一直相信中美貿易戰很難避免,所以在兩個月前當中美發表了聯合聲明,貿易戰似是暫時不打的時候,我在本欄也大表疑惑,認為此事會有反覆,中國宜多作準備(見五月二十五日本欄拙作)。


現時貿易戰的號角已響起,幾年前早已提及「修昔底德陷阱」(即既有強國害怕新興國家挑戰它,所以想先下手為強)的習近平似乎已重新訂定政策,除非美國求和,否則對美國的要求不再理睬,中國在貿易戰中已進入積極備戰、調兵遣將的階段,對美國進口的大豆徵收關稅,只是貿易戰的前哨戰,當中包含多種四両撥千斤的謀略,遠勝特朗普以brute force(蠻力)為主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策略。中國的大豆戰略值得仔細探究。


中國本來是大豆的老故鄉,此種植物能提供完備的胺基酸,因而能製造多種蛋白質的食物,十分罕有。中國在一九九六年每年進口的大豆只有二百萬公噸左右,其他的自己種植,二○○○年進口增至一千零四十二萬公噸,但到了二○一七至一八年間,每年進口估計超過九千五百萬公噸,自己則只種植一千四百三十萬公噸。


中國為甚麼增加了這麼多的大豆進口?大豆雖然只是一種價廉的普通食品,但其實在經濟學意義上,它是一種「奢侈品」。此名詞在經濟學上的界定標準是當收入上升一倍時,它的需求量會上升超過一倍。過去二十年,中國人均收入持續上升,對肉類的需求增加更快,而大豆渣正是飼養禽畜的重要食物。美國及巴西土地肥沃,在種植大豆上比中國更有優勢,所以中國改為從美國與巴西進口十分合理。二○一六年九月至二○一七年八月的大豆貿易季節,美國向華輸出了三千六百一十五萬公噸大豆,佔美國同期大豆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點二,但巴西在二○一七年對華出口的大豆更多,是五千零九十三萬公噸。


中國如何在大豆貿易中博弈?中國一宣佈向美國的大豆徵關稅,便意味着美國大豆的需求大降,最近大豆國際價錢大跌了近一成半,這影響的不光是美國輸華的大豆,還包括它輸出別國及自己消費的大豆。中國本來從美國輸入大豆的數量只是一百二十億美元左右(以近期的價格計算),但關稅卻能壓低全部美國大豆的價格,美國大豆生產總值約三百四十億美元,因整體價格下降,農民已損失了近六十億美元,這已是借力打力的一部份。六十億在整體經濟上並不算大,但壓力集中在中西部的農民身上,而這些人曾投過票給特朗普,他們不滿,特朗普要承受的政治壓力便很大。


中國另一招是增加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尤其是開發俄羅斯的大豆貿易。本來俄羅斯生產的大豆不多,她既入口也出口大豆,二○一八至一九年季節,估計只生產三百八十七萬公噸,但與幾年前生產只有幾十萬公噸相比,增幅凌厲。俄羅斯地方廣闊,過去為何不多出口大豆到中國?主要原因是她的遠東產豆地區缺乏運輸基建,但若中國大幅轉向俄羅斯購買,卻既可提供誘因加強中俄的運輸建設,亦可爭取多一個盟友。


要備戰還要靠自己多生產。二○一七年相對二○一六年中國已增產了百分之十四點三的大豆,最近又再計劃把種大豆的土地增加超過百分之八至八萬五千平方公里。從這些步驟可見,中國在大豆貿易中準備充足,她早已計劃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而且有板有眼的在進行。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18年7月27日


原圖:新華社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