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加拿大與美國重談北美自由貿易條約發生爭執之後,不少言論呼籲加拿大必須減少依賴美國市場,將風險分㪚。中國成為呼之欲出的救星,並被追捧為未來的重要貿易伙伴。
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的專欄作家Brian Lee Crowley 及 Sean Speer在7月20日携手合作發表了一篇文章,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中國幫助不了加拿大走出貿易困境。他們提出的質疑有以下數點。
美加是鄰邦,早已建立牢不可破的貿易關係,而且屬於結構性,在地域上來說,中國不容易取代美國的地位。美加貿易數量龐大,也一時難以取代。加拿大還須要考慮穩定性的問題及國家安全因素。
在今天來說,地域性的障礙是很容易解決的,因為運輸系統愈來愈進步、安全、可靠,而且成本低。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證明了這一點。現代通訊系統也解決了這個問題:互聯網的功能取代了以往的郵遞,智能手機也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很多。縱使文化差異,也因英語愈來愈流通而消失。
貿易數量是累積的,非一蹴而及。品質可靠,價格具有競爭性,越南產品可隨時取代中國貨。加拿大應把焦點放在這裡,提高質量,減低成本,無往不利。
他們對國家安全問題的顧慮,無可厚非。國家機密當然不可泄露,但這不應阻礙其他商業關係的發展。如知識產權,其實可利用很多保障機制來保護,如制定周密的合約來約束,將專利權詳細列明。知識產權也可待價而沽,收取專利費。如果恐怕科技被盜用而裹足不前,加拿大將無法突破美加貿易的死局,永遠固步自封。
北美自由貿易條約的前景仍然不明朗,談判結果將影響深遠。加拿大人對此憂心忡忡,是可以理解的。條約包含的產品佔據了本國經濟的20%,二百萬個工作單位,很多行業受到影響,但程度並不一致,總體來說仍是非常嚴重的。雖然如此,中國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根據環球郵報專欄作家的分析,出口到美國的加拿大產品未必適合中國市場的需求,中加貿易難以條例管制,缺乏穩定性,兩者均與加拿大人的期望相違。
以上思維充滿了負面的推測,是未經實驗去證明其可行性。眾所周知,萬事開頭難,有志者事竟成。
兩個專欄作家花了很多篇幅重提工業結構性的問題,如汽車工業的供應鏈、農產品的互補、法律及金融業的緊密聯繫、能源開發與提煉的合作關係等等,中國和其他國家是將難以取代美國的。政客們可高唱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但所提出的政策是無法取代傳統的智慧及解決當前的困境。他們忽略了美國汽車工業曾經風光一時,今天却被日本、韓國及歐洲出產的汽車所取代。中國可向美國輸入大豆、棉花及煙草,也可向南美洲及非洲購買。環球一體化,國界已阻礙不了跨境的貿易。
他們視中國為一個封閉的市場,設立不少關卡,防止進口。中國製造2025計劃是朝著這個方向走,使外國貨難越雷池一步。其實中國已逐年開放市場,2025計劃是自保之策,積極拓展科技產能,反杯葛而已。
總括來說,很多加拿大人都有「恐共」及「拒共」的情意結,對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步步為營。
原圖:新華社資料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