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瑞士玩得很盡情,因為以前來過,對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早已認識,而且逗留的時間比較長,不會走馬看花到此一遊便算。
瑞士分為三大區,北與德國為鄰,東與奥地利連接,那裡流行德語(63%);西與法國為鄰,流行法語(22.7%);南面是義大利,流行義大利語(8.4%)。除了這三種法定語言之外,還有羅曼什語(Romansh,0.6%),是聚居於Graubuden邦原住民的言語,那裡的人口僅有七萬左右。
三大區的天然環境雖然很相似,但市鎮的容貌却各具特色。德國區的建築比較嚴肅,呆板而整齊;法國區的建築便顯得浪漫,變化多端;義大利區的建築多采多姿,充滿地中海的氣味。除此之外,不同區域的人都有他們特定的樣貌及品質,走到Basel和Neuchatel ,你或許以為到了法國,那裡的人穿著講究,男士風度翩翩,女士花枝招展。
據說很多法國人越境到Basel上班,賺取較高工資。法國區的非裔和亞裔居民也比較多,因為法語比德語易學易用,合適的工作機會也較多。走到Lugano,你也會以為到了義大利,那裡的人豪邁不羈,高談闊論,旁若無人。我發覺Lugano湖畔竟然有棕櫚樹及芭蕉,猶如到了亞熱帶。德語區佔瑞士的面積最廣,那裡的風土人情和德國與奧地利很相似,講求規律,井井有條。瑞士製造的鐘錶及精密儀器,可靠耐用,反映了大多數瑞士人的性格。我在瑞士搭乘火車,從未遇過誤點的事,說明他們做事認真,絕不馬虎。
瑞士似並不執著於德、法,義三語同時並用。在公路上開車,一看到交通標誌上的文字便可知身在何處:法語區使用法文,德語區使用德文,義大利語區使用義大利文,懂得伸縮而非一成不變。我不知道政府印刷的公文表格是否按照不同語區而使用不同的文字。瑞士人一般都能掌握多種文字,尤其是外來的移民。
瑞士火車路和公路兩旁,無論是平原或山坡,都被開闢成農地、牧場及葡萄園,没有一處被投閒置散。這是國家定下的政策,居安思危,減少對外的依賴。瑞士雖然保持中立,一百五十年來未遭遇過戰爭,但從不放棄國防建設,保持強大的自衛能力。男性到達軍役年齡都必須入伍接受軍訓,期滿仍須每年入營實習。民居設有防核彈襲擊的避彈室是人盡皆知之事,政府硬性規定,必須達到可容納全民避難的指標,他們認為這樣做絕非杞人憂天之行為。防核演習仍按時舉行,從不鬆懈。
瑞士的移民政策執得很嚴,不隨便接收難民。越戰結束後,她曾響應聯合國的要求,收容了少量「船民」。他們來到後立即被分散到各處,不允許大家聚居在一起,務求盡快融入這個新的社會。這個政策達到預期的目的,船民土生土長的下一代缺少機會接觸父母本身的文化與生活習慣,長大了便變成「黃皮白心」的瑞士國民。華裔家庭因此而產生之代溝,比北美洲嚴重得多。
原圖:互聯網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