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失業率近年一直處於低位,由2016 年約3.4%一直下跌到現時2.8%。在人力市場緊張的狀况下,或許會預期更多人參與勞工市場,但事實上我們整體的參與率只有61%,這與香港女性和長者勞動參與率偏低有關。香港女性勞動參與率為55%,低於日本的69.4%。
2017 年長者勞動參與率只有11%,但同期日本為22.7%、新加坡為26.8%。香港女性勞動參與率低與託兒服務不足息息相關,但長者參與率偏低的原因是什麼?以下我嘗試論述一下。
第一個是觀念問題。不少人以為長者學歷較低,但事實上愈來愈多退休人士是專業人士如會計師、工程師、護士、商業專才等。這些人才雖然退休,但在專業方面富有經驗,如他們願意繼續工作、貢獻社會,不應被忽視。而且長者工作穩定、流動性低,可以減低公司因為員工更替而導致的行政損失。
第二個問題是工作環境。香港工時超長,冠絕全球,人所共知。對於一些捱了一生的退休人士來說, 「一世人打了兩世工」,雖然希望繼續工作,但不願再把生活只等同於工作,一天做10 多小時。所以必須扭轉工時超長的情况,才有助吸引退休人士重投市場,例如為長者提供彈性工作時間,或者在家工作等友善工作政策。
第三,現時香港的長者福利制度變相不鼓勵長者工作。以長者生活津貼為例,夫妻合共每月收入逾12,770 元就不符合申請資格。繼續工作貢獻社會但同時要放棄原有應得的福利,這對鼓勵銀髮族繼續工作有幫助嗎?所以工聯會一直要求設立由勞、資、官三方供款而沒有資產和收入限制的綜合退休制度,才是既保障長者生活,又能鼓勵長者繼續就業的合理制度。
第四,也是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是欠缺政府政策配合。以新加坡為例,為了加強退休長者就業保障,當地政府在2011 年通過了《重聘條例》,訂明員工超過62 歲退休年齡,而且符合健康條件,他們可以向僱主提出繼續工作的要求,僱主有責任延聘他們至67 歲,而且要盡量配合年長員工需要,包括讓他們轉到適合崗位,或者由全職變成兼職等;政府另有長者薪酬補貼計劃,如僱主聘請60 至64 歲,及65 歲或以上人士,分別可獲員工月薪5%及11%的補貼。日本則早在1971 年制定《高年齡者僱用安定法》,保障高齡者的就業穩定;而在2013 年的新修訂入面,將法定退休年齡由60 歲逐步推遲,至2025 年提高至65 歲;此外僱用保險亦設有高齡就業津貼,薪金未達60 歲平均月薪75%的員工,可獲補貼。
本港未有鼓勵長者參與勞動的政策
政府不時強調人口老化、勞動人口萎縮「問題」,因過去經驗是人口老化不止令勞動人口萎縮、對社會福利依賴上升,更會令宏觀消費萎縮。但究竟這是不是「問題」,其實是施政者心態和政策。正如上文所述,不少國家已推出多種措施應對。本港預計65 歲或以上長者人數將由2016 年的117.3 萬,增至2034 年的228.5 萬;往後至2064 年,推算長者大致佔人口三成,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將逐步下降至48.6%。但本港至今未有任何鼓勵長者參與勞動的政策和法例。目前只有勞工處即將推出的優化「中年就業計劃」,會向聘用60 歲或以上已離開職場或失業的年長求職者,並為他們提供在職培訓的僱主,發放為期6 至12 個月、每月4000 元在職培訓津貼。
政府願意提供在職培訓津貼,可以說是邁開了一小步;但長者重投市場的薪酬待遇,政府能否提供補貼;強積金供款應否繼續提供;年齡歧視是否需要立法等,都需要政府盡早研究、修訂法例,才能有效吸引長者重投勞動市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8年7月11日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Unicode MS'; color: #323333; -webkit-text-stroke: #323333}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Unicode MS'; color: #323333; -webkit-text-stroke: #323333; min-height: 18.0px}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Unicode MS';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kerning: none; color: #000000; -webkit-text-stroke: 0px #000000}
原圖:港人講地及大公報資料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