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積極推政策、增資源,力圖在創科發展方面急起直追,但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簡稱IMD)公布的2018年全球數碼競爭力排名報告,卻將香港擯出全球十大,倒退回到2016年時的第11名。
在當前以創科經濟和智慧城市建設為主軸的全球博弈中,慢進已是退,何況是後浪經已「湧過頭」,一切都已刻不容緩,但如何走出低谷反超前?
創新科技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戰略」,還是被美國重點針對的「中國製造2025」,都是為了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但創科卻正是香港的最大短板。
今年的IMD報告特別點明香港的弱項是國際學生淨流量、公共教育開支、科研開支、通訊科技投資及創新企業發展等,凸顯香港在創科發展先天不足、科研土壤淺薄和市場環境不配合的結構性問題。
需政策配合 果斷投入資源
要突破困局,實現經濟「二次騰飛」和持續佇立世界前列,就要從政策、資源、人才、市場等4個方面追趕反先。
第一,在政策上,政府其實起步較先,在回歸之後便已提出創新科技發展戰略和建設「數碼港」計劃,但在產業布置上始終偏重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創科長期被虛擺甚至被「偷渡」為地產項目。
上屆政府開始重新上路,而現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更提出要全方位促進創科發展,帶動新的經濟發展,改善社會民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對在港兩院院士的來信作出指示,強調促進香港與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政策時來風下,香港再不容繼續拖拉延宕。
第二,在資源上,向為詬病的是投入科研的資金過低,相較於周邊地區完全不成比例,而本年度《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創新科技項目預留500億,是去年的5倍之多,令人激賞;但當中大部分都是「預留」和「撥備」,未能即時投入使用。
時間不會等人,創科較勁往往是分秒之爭,因而需果斷決策、果斷行事;否則再多資源、再多努力,最終都可能只會是「追龍尾」。
全球人才競賽 香港要加力
第三,在人才上,作為一個開放型的對外經濟體,人才是香港的最大資源,過往曾經推出多個專才優才計劃,但因缺資金、市場小、創科未成熟,不但難以吸引海外創科專才,不少本地人才更不留且走。即將落實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和國家創科資金「過河」安排,都能有力吸引人才來港、留港。
但有一點還需注意的是,人才是全球競奪的「奇貨」,香港在推動新人才政策方面,要求的不應是簡單地比過去好,而應是比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優勝,但香港有把握嗎?對於即將推出的新人才計劃,有否需要進一步擬定2.0升級版本?例如考慮提供給特邀人才遷徙費用、子女教育基金、頭五年免稅等。
配合中國製造2025 創本地品牌
第四,在市場上,創科行業的其中一個特點,是超越地域的「國際產業」,因此在市場布局時便不能再局限於香港這個700萬人的小城市,而應配合「中國製造2025」,開創本地品牌,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腹地,進軍全世界。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8年6月30日
原圖:政府新聞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