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能學習冰島模式嗎
香港足球能學習冰島模式嗎

本文作者為陸頌雄/立法會議員


世界盃又開鑼了!從世界盃熱潮看,香港人的確熱愛足球,但代表隊多年來成績未能突破,世界排名現為一百四十二,比沒有職業聯賽的台灣還要低,職業聯賽改革後亦未見起色,本季港超聯的平均入場人數更跌破一千。香港足運如何尋求突破,令人煞費思量,香港足總去年便與冰島足總合作成立「足球發展夥伴計劃」,冰島經驗能否作他山之石呢?


香港自○九年東亞運足球奪冠後,政府推出鳳凰計劃,及後再推出為期五年的本地足球策略計劃,但計劃被指只肥了足總的架構,並沒有為本地足球水平和球市帶來實質的改變。筆者現為港超球隊元朗的榮譽贊助人,小兒亦參與港超球會的青年軍訓練和參與足總的青年聯賽,算是一個近距離觀察香港足運發展的人。


對於上述批評,我認為只對了一半,也忽略這幾年來足總和球圈朋友的努力。首先,足總優化了青訓系統和逐步建立出一種比較統一的香港足球風格。比方說,現在的超聯球隊每隊都有自己的青訓計劃和各年齡梯隊,有固定的訓練安排,青年球員一年打上二十至三十場正式比賽。本地聯賽水準和風格亦由以往粗枝大葉的舊英式踢法轉型為現代足球注重小組組織、控球在腳和體能速度的踢法。的確,足球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現在做的充其量只是一個框架和起點,要成功就要進一步深化,筆者針對青訓和職業聯賽提出一些意見。


先說青訓,不論是聯賽還是代表隊,每年都需要有足夠的青年球員晉升接班。而職業球員不可能只靠踢天才波,必須自小長期訓練才可成材。根據國際標準,職業球員在二十一歲前應要有一萬小時的系統訓練,即大約每周十至十五小時。現時最大的問題是訓練時數不足,以香港的教育制度,不要說達到一萬小時,五千小時也不太容易,所以有人說,就算以C朗的天分,在香港的環境下也很難成為出色的球員,要改變整個教育制度不實際,不如由教育局聯同民政局推動,設立一些「體育學校」的特色中學,學校就以培訓精英運動員(包括足球)為辦學宗旨,在常規學習以外,每天都有至少一節兩小時專項體育訓練,學校亦提供比一般學校更多的體育設施和配套。現時董之英中學的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可說是一個成功的實踐,最近代表傑志在亞冠盃比賽射入世界波的年輕球員鄭展龍,就是這個計劃的出品。


青訓做好了,職業聯賽是提升足球水平的關鍵平台,現時港超球隊吸引商業投資困難,沒有足夠的資金,就難以提升訓練水平和改善球員薪酬待遇以吸引年輕人入行和持續發展。筆者建議政府可參與創新科技扣稅政策,設立運動項目特別扣稅優惠百分之二百至三百,以鼓勵商界投資和贊助體育產業。


其次,香港電台作為公營電台,推廣本地足運應是責無旁貸,港台有電視頻道,何不用港台電視轉播港超賽事增加其入屋機會,從而提升聯賽商業價值,吸引更多商業贊助?最後,政府作為推廣,能否在全民運動日向各港超聯球會認購一定數量的門票,讓市民登記免費索取,讓他們體驗一下本地聯賽,重新留意本地聯賽?


今屆世界盃的特色之一,莫過於傳統強隊不再有壟斷性優勢,爆冷賽果不斷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人口只有三十餘萬的冰島,成功逼和由五屆世界足球先生美斯帶領的上屆亞軍阿根廷。冰島足球隊令人感動的,還有他們的「第十二人」,三萬名球迷(全國十分之一人口)遠赴俄羅斯為他們的球隊打氣,舉高雙手齊齊拍手做「Viking Clap」,球員在如此鼓舞下,怎會不搏盡?而這些支持從他們世界排名一百過外時一直走來,這種團結力量和支持,最值得香港學習。


原文刊載於《東方日報》2018年6月23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