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中美貿易戰升溫,繼各自祭出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徵稅清單後,美國再度加碼,威脅將制定對2,000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中國貨品追加10%關稅,中國批評這是「極限施壓和訛詐」,並強調會作出強而有力的反制。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全面競爭,戰鼓經已擂響,身處兩強硬撼的夾縫,香港應如何走位避險?
中美雖有角力,但因經濟互相依存,向來採取合作與競爭並存的格局,被國際形容為「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不到哪裡去」,但隨着打着「讓美國再度偉大」旗號的特朗普上台,「圍堵中國」變本加厲,美中關係由經貿戰轉向全方位角力。
為阻止「中國製造2025」「達陣」,美國強行提出報復關稅、禁止科技輸出等措施,中方當然立即還擊。以往美中摩擦,可通過談判協商來化解,但此次角力牽涉到深層次的意識形態、國際政經格局之爭,恐怕未能在短期內就找到平衡點。貿易戰爆發,標誌中美關係主調由過往合作中競爭,變成競爭中合作,意味美國為遏制中國崛起,今後會不時作出挑釁,令摩擦持續和激化。
事實上,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為遏止日本的經濟崛起(當時日本GDP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二),也曾15次動用301條款對日本進行調查,令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在1985年面對蘇聯的威脅,美國聯合沙特阿拉伯大量增產石油,令石油價格由每桶30多美元狂跌至10美元,導致蘇聯每年虧損200億美元,造成經濟崩潰。雖然今日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蘇聯大不相同,但面對中國崛起,美國故伎重施,採取一貫的圍堵遏止策略。
香港作為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中美貿易關係轉差,對香港影響甚大,香港必須對可能因此產生的震盪做足防禦措施。第一,不能抱持僥倖心態,以為香港有「兩制」之利,或是獨立關稅區,就能迴避貿易戰火,不早作準備,恐會貽誤先機。
第二,必須充分利用國策,強化並且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經濟體之內,並在「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發揮更實在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本地經濟抵禦風險的能力,並由單向受惠轉為雙向互助,為協助國家經濟發展,應對外部挑戰,承擔香港的責任。
第三,美國劍指「中國製造2025」的貿易戰,提醒只有擁有關鍵技術、自主品牌等核心競爭力,才能做大做強,香港應加強與內地合作,優勢互補,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
原文刊載於《文匯報》2018年6月21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