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問我為甚麼不把文章結集,對書商來說,時事評論其實是票房毒藥,尤其香港人對新聞的興趣是即日鮮,三日後是舊聞,一周後是歷史,把過氣時事評論整合成書,不蝕死才怪,那是不賺錢的生意,我不想累人。
直至有次女兒要做閱讀報告,拿回來一張學校指定書單,問我哪本書好看好寫,我一瞥,心發毛,書單中竟然有不少傘運書籍,連陳雲鼓吹獨立的《城邦論》也是選項,我忽然明白,出版戰場原來不在書店,而是在學校;賺蝕是其次,攻心才是重點。
我心血來潮翻看每年教協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的「中學生好書龍虎榜」,上年被選上的十大好書表面正常,有小說有科幻有哲學有趣味,但細心一閱,十本書的十位作者,一個是佔中時在金鐘街頭開壇講課的中大政治行政系教授周保松;一個是佔中十死士之一的作家陳慧;一個是最受反對派年輕人歡迎的「100毛」和「毛記電視」創辦人林日曦。十居其三是黃傘兵的思想領頭人,加上主辦單位是傘兵教育基地教協,洗腦戰場,原來早被佔據。
「好書龍虎榜」之外,學校圖書館也會根據香港電台每年舉辦的「香港書獎」為學生選書,上年得獎書目中,除了也有上面提及周保松作品,還有一套《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提名名單中,甚至有Ben Sir的《粗口小講堂》,好書的定義,基本上已由政治取向決定了。
我想起六七、六四,這兩段歷史的資料,圖書館裏鋪天蓋地是同一種角度、同一個觀點,可以想像,三十年後如果有人想看看二○一四年金鐘發生了甚麼事,那些傘運黃書,就是他們唯一的參考。於是我想,我們不能再丟失歷史的話語權,這些年香港社會發生的事、大部份沉默香港人的聲音,一定要留下來,做個歷史紀錄,讓後世人回望時,知道今日香港並非只得黃色。
感謝周融先生和他的團隊,他們用了兩個月時間火速把書趕製,輯成我的第一本時評結集《既是紅底又如何》,更感謝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百忙中抽空來到一個小地方為一個小作家的一本小書撐場。
朋友問為甚麼國家領導人會出席你的新書發佈會?我說,也許因為我是一個N無人士,無權、無勢、無錢、無背景、無財團、無政黨、無後台……我說的,就是這些政治N無人士的聲音。CY一向關心基層,探完劏房戶,再來為N無人士打氣,順理成章。
原文刊載於《頭條日報》2018年3月14日
原圖:港人講地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