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佔中後,某日。
我和女兒一起逛三聯書店,忽然孩子拉我衣袖悄悄說:「媽,你看,那個人……」 她指著的,不是人,而是一本書,名叫《我不是細路》,封面赫然一張大頭相,是剛踏入19歲、不再「細路」的黃之鋒。 當時心忖,怎麼中資書店賣這種書?後來想,也許這叫包容吧?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陳雲、戴耀廷的書在這裡都擺了不少年月。 原來,這世界退一步不一定海濶天空,反而會引來得寸進尺。 前幾天,港台節目《鏗鏘集》做了一個特輯「三中商」,以揭秘方式陰謀地解構三聯、中華、商務及相關出版社,目的是要帶出偏頗的主旨:「這些文化機構幕後操盤人是中聯辦,紅色之手已悄悄伸入香港文化界」。 如果,擁有幾十家書店出版社就可以壟斷香港文化事業,那擁有幾百間學校的西方教會,豈非壟斷了香港教育系統?每個港鐵站都有櫃員機的匯豐銀行,豈非壟斷了香港金融市場? 創始於清末的商務印書館,最初是做英語教材的,蔡元培是印書館編譯所所長,1914年商務來港開分館,至今已104年了。 至於中華書局原是整理出版中國古籍的出版社,宏揚中國文化為主,香港分局始於1927年,都有91年歷史了。 而三聯書店,則是是由「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三間內地出版機構合併而成,1948年落戶香港,今年已辦70大壽。 三個歷史悠久的品牌,稍有常識都知道那是中資機構,正如華潤中銀,大概沒有傳媒會花時間煞有介事去偵查它是不是中資企業吧? 偏偏我們的官媒香港電台,卻用迂迴手法,不斷追查公司註冊,卻沒有把這三間書局最重要的歷史背景講清楚。最後註腳,是用一個只有21年歷史的中聯辦,來跟這三所百年老店劃上等號,然後散播中央插手香港文化的白色恐怖。 反對派最擅長一條龍式製造話題,《鏗鏘集》的陰謀論一出,有傳媒人撰文說一進書局說心寒,有黃媒以「紅色書店,總有一間喺左近」為題恐嚇大眾,連機場客運大樓有中華書局都犯了浸透罪;大學講師更用「中聯辦書店」為三聯、商務、中華冠上新標籤;然後再有人跳出來說他們的雨傘政治書被打壓、封殺、退貨、下架。 與其躲在山洞陰謀論,不如反省一下,是否自己的書競爭力不夠?香港市場從來都是汰弱留強的。 原文轉載自《幫港出聲》 2018年6月2日 原圖:鏗鏘集截圖
用紅色製造的白色恐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