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情歸何處
民意情歸何處

自從反國民教育事件以來,某些媒體刻意營造一種印象,鼓吹「愛國」就等同盲目支持中央政府的任何政策,會削弱香港的地位和權利,結論是「誰說愛國誰就是魔鬼」,亦令讀者相信香港絕大部分人都認同這種想法;因此,我們見到有所謂本土主義的興起,有人鼓吹城邦論,有人揮舞龍獅旗驅趕國內來客,污衊他們為「蝗蟲」。這種輿情瀰漫在社會上好些角落,至今未散。

政府周初(15 日)公布「首階段政改諮詢報告」,結論認為主流意見認同行政長官候選人要「愛國愛港」。一份具政治立場的報刊翌日直指政府偽造民意,還說有五十萬人上街,足以證明「真」民意不認同行政長官要「愛國愛港」之說。不過,細看七一遊行的訴求,當中卻又未見有多少人反對「愛國愛港」的論點;再者,現在若還有人堅持有五十萬人上街,他們應該找港大葉兆輝教授和鍾庭耀博士理論,因為兩位學者的科學推算人數不到此數三分之一,甚至更低。這種「我說了算」的邏輯,只有令「民意」淪為打壓真相的工具。

政務司司長沒諱言政改諮詢十二萬多份意見中有包括範本式意見書,但全部意見均清楚臚列於附件之內,因此,若有人質疑主流意見的形成是否有充足理據支持,亦可以從中判斷,白紙黑字遠比所謂電子公投更有根據,而作為民意考量的可信程度也更高。「諮詢報告」公布翌日,香港電台的《千禧年代》就這結論做了一個簡單的街頭訪問,多位受訪的市民均沒有反對「愛國愛港」論點,只有一位認為「愛港」應先於「愛國」,另一位說「愛國」不等同「愛黨」。

早前在新界東北發展的爭議中,一些激進的立法會議員在議事堂侃侃而談,斥責政府逆民意而行,所指的當然包括涉及利益者的民意,但他們可有探問過那二十多萬戶輪候公屋者的民意、劏房戶的民意、負擔不起買樓首期的年輕人的民意?

帶著立場的輿情希望影響和引導民意,在一些情緒化議題上大派有色眼鏡,確能鼓動起少數較感性者的激情,但在大是大非的議題上,要主導民意,尤其是沉默大多數的民意,似乎仍有很大落差。民意不但反映在媒體上、不但吶喊於遊行示威的隊伍之中,更多的是潛藏在市民的理性心智之內。

原文轉載自《信報》2014年7月18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