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18個選項,有以下的意見:
短中期選項
1.棕地發展 - 贊成。
2.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 - 在還未有各方接受的新公私營合作計劃之前,此乃次要選項。
3.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 - 應就平衡各方持份者利益從速尋找共識,需仔細討論,不宜倉卒行事,未製造纠紛。
4.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 - 贊成。
中長期選項
1.維港以外近岸填诲 - 贊成。然而填海技術已十分成熟,拓地需時已大大縮減,選項應列為短中期選項。
2.發展東大嶼都會 - 贊成。
3.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 - 贊成。
4.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 - 贊成。
5.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 - 贊成。
6.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 贊成。
概念性選項
1.長遠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及鄰近用地 - 贊成。
2.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他地點 - 贊成。
3.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 - 需仔細討論。
4.於現有運輸基建設施上作上蓋發展 - 贊成。
5.利用公用事業設施用地的發展潛力 - 贊成。
6.重置葵青貨櫃碼頭 - 與大灣區一起考慮,不急於一時。
7.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 - 可以討論。
8.填平部份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發展 - 反對。
此外,在土地供應的大原則,及其他新的土地供應選項方面,我們有以下的建議:
1.大辯論完成後,政府應從速訂定土地供應大方向、選項優先次序、及具體執行時間表,爭取全社會共識。
2.土地供應選項應多元化,先易後難。鑑於已有很大數目的市民居住情況極度惡劣,應優先想方設法,提供有逼切性需要的臨時房屋,以濟燃眉之急。
3. 本會九七回歸前,曾舉辦「土地儲備」研討會,明確指出維持足夠及長遠(10年至15年)的土地儲備,未雨綢繆,以應付充滿變數的土地需求預測及規劃。反之必然會因為土地短缺,而嚴重影響社會的持續發展。
4.香港市區已擠逼了,不能再增加市區發展密度,應該以「分散發展新區」為主,就像以前開拓新市鎮一樣,並同時興建足夠的交通基建及新區生活所需基建相配合。
5.填海造地是最有效的,也是必要的。現代工程技術已很容易解決擔心的環境污染問題。至於現時填海所需的沙石短缺問題,由於香港地質擁有大量堅硬花崗岩,是優良的建築材料,建議政府應盡快利用岩洞技術,既開採有用石料,又可創造地下空間,供發展使用。
6.回歸21年,港英年代以新界北為緩衝地帶的規劃已不合時宜。是否是時候修改新界北部邊界禁區土地規劃,以供發展?
7.搬遷一些不合時代要求、使用率低或空置的市區政府設施用地,以釋放可用之地。例如廢置校舍、果欄、菜欄、監獄、避風塘等。
由於土地開拓問題極度複雜、專業,公眾諮詢容易問道於盲。再者,社會不同階層利益矛盾重重,有產人士與無殼蝸牛、地產商同環保分子、年輕一輩同年長一代,他們對拓土優次的看法不盡相同,很難妥協,在今日香港社會環境下,要達成社會共識,談何容易。說不定又要推倒重來再諮詢,一來二去,今屆政府五年任期很快到頭,下一屆政府接着再諮詢、再研究,如此循環反覆的戲碼過去二十年來屢見不鮮。不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又來一次蹉跎歲月的機會絕對不低。
拓土費時,建樓不前,樓價看來也很難下跌。在供求定律失衡,及再惡化下,樓價只會繼續向上。市民焉能坐着等「運」到,有能力解決居住問題的,還是早點面對現實,鐵着心腸趁早想法自救吧!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