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進軍大灣區 要機遇更要平台
青年進軍大灣區 要機遇更要平台

本文作者為陳建強/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台,新一輪建設將陸續上馬,成為香港經濟再起動的新引擎,更為香港青年提供大量機會。但制度和文化差異,加上人生路不熟,要他們化機遇為實幹,仍需一些能提供實質支援的雙向互動平台。


廣東省社科院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指出,大灣區GDP總值從2014年的8萬多億元人民幣增至2017年的逾 10萬億元人民幣,實現「四連增」,有望建成全球第4大灣區。


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建設大灣區的目的是為了打造一個共同的家園和市場,開拓「9+2」城市群的整體空間。基於全國一盤棋的佈局,在政策上,香港必須積極配合,而在實際上,隨着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和蓮塘/香園圍新陸路口岸即將開通,香港和大灣區各地將形成「一小時生活圈」,粵港共融勢所必然。


曾幾何時,隨着改革開放推進,港商蜂擁北上開拓新商機,製造業更幾乎全線北移;而內地民眾亦大批南來尋求新機會,形成雙向雙程的模式。當時的兩地經濟,雖處不同發展階段,但都因而受惠,成就跨越式成長。40年後,物換星移,形勢轉變,大家都必須調整思維、重新部署,應對新世代的新機遇,構建互動發展的新平台。


第一,在心態上,部分港人,特別部分激進青年,至今仍抱持對內地「自我優越感」,並且不做龍頭拒共融,但在今天「地球是平的」年代,有能才有機、自大會自殘。大灣區就是新世代開創新天地的新平台,若未能調整心態,認識及接受香港的超然地位不再,區域共融才是香港新出路,否則將會自絕於發展大潮。


第二,在認知上,基於「兩制」和其他歷史因素,兩地確實在制度、文化、創業、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異,初出茅廬的港青如何掌握內地的最新形勢? 政府應設立一個網上資訊平台,透過駐粵辦或內地政府收集和整理最新的市場、投資、就業和生活的情況和數據,而不再是過往將一些文件和規範「原文照登」的冷資料,讓香港有興趣北上發展的青年能知所準備。


第三,在準備上,內地的發展機會眾多,但發展方向也變得很快,只是短短幾年,發展重點已由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技術,轉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未來則是「中國製造2050」的智能製造。因此,應由政府牽頭,再與各行業商會合作,設立一個資訊平台,介紹不同行業的發展現況和未來趨勢,避免北上創業的青年變得盲目跟風,甚至接火棒。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8年5月18日


原圖:大公報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