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無實力打貿易科技戰?
中國有無實力打貿易科技戰?

本文作者為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前經濟系系主任


從美國貿易代表上周訪華談判時開天索價提出的要求清單可見,中國根本不可能照單全收,但也顯露出美國最害怕的是「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計劃。最近在網上看到美國副國務卿John Sullivan一段談話錄像,也印證此點。他認為中國在科技的很多方面已有很強大的競爭實力,而且進步很快,而美國從來沒有面對過一個科技有可能領先得這麼大的國家。


只圖遏抑中國科技發展


貿易戰不會有贏家,美國討不了好處,美國政府真正所圖的,可能只是遏抑中國的發展,尤其是科技上的發展。要知道,現在中國每年本科畢業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有200多萬,比美國加上歐洲的總和都要多,而美國大學的校園中,理工科的「學霸」極多都是來自中國,美國政府對此焉能不懼?


我在本報多次談過「修昔底德陷阱」,即現有的武林盟主害怕後起之秀的冒升,必要先誅之才能感到安全。中美軍事上大戰的機會不大,但在其他領域起衝突卻甚有可能。明乎此,中國雖然希望保持開放政策,與美國繼續貿易,但對特朗普力陳貿易戰的不智,恐怕是對牛彈琴。


中國應有兩種並行政策︰一是在國際上反對保護主義並在經濟上更加開放;二是對美國此等發動貿易戰的國家堅決還擊,使其在中國市場中輸給其他的國家。貿易戰此等共損的蠢事若是不得不打,在打之前也必須檢視雙方實力,知己知彼,否則當會愧對歷史上熟讀《孫子》的兵法家也。


我素來相信,與對手爭鬥前,必須了解自己可否在最壞情況出現時,有足夠承受能力;若然可以,則幾乎可談笑用兵矣。在貿易上,最極端最惡劣情況是完全「自給自足」(autarky),貿易完全消失,從貿易中得到的好處亦會無影無蹤。根據以上思路,中國應評估一下「自給自足」對經濟帶來的損失究竟有多大。要注意,在經濟學上「自給自足」並不是什麼好事,這倒是外行人要稍作思考才能接受的。我們也可倒過來問性質相同的問題,貿易相對於完全封閉,亦即完全的「自給自足」,究竟可帶來多少經濟效益?


這問題當然涉及不少因素。沒有貿易意味着一個國家只能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沒有能力生產的,或是生產成本很高的,對不起,你買不到,只能消費別的。產品的替代性是一個因素,例如華為的手機與蘋果有無替代性?你若只肯要蘋果,無法接受華為,那麼「自給自足」對你影響很大,若很多人的偏好與你一樣,「自給自足」對經濟帶來的損失便很高,反之,貿易帶來的利益便可觀。


本國生產某產品有無相對優勢是另一因素。倘若你生產某產品的成本比別國的高出一大截,或是你根本無此技術,貿易當然可助你解困。


生產是否需要投入大量半製成品或零部件也是因素。在鎖國政策下,就算你懂得製造某產品,但沒有零部件,也是枉然。在需要零部件才能進行的生產,貿易的助益會更顯著。


市場結構也重要。假如在國際貿易中,你可稱霸市場,世界只有你一家公司有壟斷能力,貿易可以把你的利益放大多倍;反之,若在國際市場中,你仍要面對着多種競爭,那麼貿易對你帶來的好處便減低。


還有一樣十分重要。一個細小的經濟體資源有限,生產不了很多種類的產品,貿易便是生死存亡之道。但像中國及美國此等大國國內已可互通有無,國際貿易的作用便較小。


要考慮這麼多因素本是頭痛之極的事,幸好過去十多年間,國際貿易理論有突破性發展,現時經濟學界已懂得用一些新發展出來的方法,再採集一些不難得到的宏觀數據,便可有根有據簡易地把貿易相對於autarky帶來的經濟利益計算出來。有兩位麻省理工及柏克萊的經濟學家年前曾總結各家各派的計算方法,為34個國家把貿易帶來的利益(或「自給自足」帶來的損失)估算出來,這裏只說對中國影響。


美國只許州官放火


假設中國本來是「自給自足」(或被鎖國),又假設中國可產多種產品及在過程中需要用零部件或半製成品,如果這些局限被取消了,中國可以參與完全競爭性的國際貿易,那麼中國可得益多少?是GDP的11.2%。如果中國的產品能有一定的壟斷能力,得益還可高達GDP的28%。這裏以競爭市場下的11.2%為討論的對象。


這11.2%如何解讀?中國今天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如果她再不進行任何貿易,在經過一段調整期後,她的損失會大約等於GDP下降了10%,這便是「自給自足」的代價。這是一種水平的變化而不是增長率的變化。舉個例子,假設有貿易之時的GDP是100元,將來每年增長11%,現在突然沒有了貿易,GDP會變成90元,但11%的增長率不變,一年後GDP才回到100元的水平,兩年後是110元,餘此類推。換言之,在此例子中,「自給自足」會把中國的發展階段推後了一年。


從上所述,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各地區間可互補有無,完全的「自給自足」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不大,只等於GDP約11%,這個份量的影響在歷史長河中並不重要,它只是把中國GDP增長軌跡推晚一兩年而已。但要指出,在過去10年間,貿易對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作用卻比今天遠大得多,這是因為在改革初期,中國需要貿易帶來的國際競爭壓力迫使中國的企業進行改革,不改革便只有關門大吉。


在此過程中,中國亦從外界引進了大量技術及管理上的知識。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逐漸建立起科研及教育體制,人才的培訓比前有效,經濟就算封鎖了,也不易傷到筋骨。假如一二十年前中國被迫鎖國,那麼對中國GDP的打擊我相信會遠超11.2%。


從這數字中可知,在貿易談判中,中國應有充足的底氣。美國要中國放棄補貼高科技的「中國製造2025」,但自己卻對Tesla幾乎免費提供土地及巨額現金補貼,這豈非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我一般不贊成補貼性的工業政策,認為在自由市場中互相按自身的相對優勢去生產及交易最合理,但美國近來的舉動已使人不能再信任她。補貼高科技的發展,使其更快增加自主性,不用受制於人,便不得不變成國策。既然最極端的貿易戰的損失也只是拖慢GDP一兩年的發展,中國絕對可承受。


貿易戰很少會發展至全面禁運這麼嚴重,美國也不可能隻手遮天,我們也可評估一些較溫和的貿易戰的後果。假設世界貿易市場有足夠的競爭,但美國突然單方面對一切入口商品徵稅40%,中國的GDP經過調整期後,只會因此而下降0.46%,微不足道。就算美國擁有世界武林盟主的能量,成功地促使世界所有國家都把關稅訂在40%,中國的損失也只是GDP的2.28%,情況比完全的autarky好得多。


因為中興被美國「休克」掉,所以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芯片等戰略性的核心技術上,擔心美國會否利用它在高科技供應鏈的力量絞殺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中興的例子的確可證明,美國在短期內有能力滅掉一些缺乏核心技能的中國二流公司,但我們若仔細分析,便會發現情況尚好。有幾點是我們要注意的。


中國可用保護措施


第一,在不少高科技產品的市場中,中國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近乎零,但這只意味中國缺乏經濟誘因生產這些產品,不一定是她沒有能力這樣做。這本是國際貿易的常態,沒有相對優勢便不應造,例如,美國在極多日常消費品中完全沒有優勢,最好的方法便是不生產,靠進口。但為什麼某些芯片或其他高科技產品中國並無優勢?主要原因是別人有先手優勢,申請了專利權,並訂定了業內的標準。舉個例子,民用市場中有了視窗這平台後,新產品若不是與視窗兼容,便賣不出去,若可兼容,又可能要付出不少成本向專利權的持有人買入使用權,很難賺錢。


第二,民用市場被別人佔有後,不易奪回,但不少高科技產品是軍用的,則不用考慮經濟因素,可完全獨立於外國的系統,這便培育出不少創新產品。


第三,若美國真的要捏斷上游科技產品的供應鏈,不賣任何含有核心技術的產品給中國,這反可以誘導中國投放大量資源在一些關鍵科技產品的研發之上。中國政府也可使用保護主義措施,禁止一些美國產品在華銷售,例如,禁了蘋果手機後,便可使華為、小米等在中國有更大的市場佔有率,中國龐大的本土市場又可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支持更多的高科技投資。


第四,美國很多公司都會蒙受損失,例如,中國的芯片消費等於世界市場的54%,不賣芯片給中國,芯片公司吃什麼?


第五,中國在不少科技領域已佔有領先地位,例如超級計算機、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無人飛機、人工智能、5G等。以中國科技人員數量之多,將來的迅猛發展是必然的。


中國有實力作基礎,貿易戰短期雖構成損傷,但長遠而言,卻傷不到筋骨,且可能刺激中國投放更多資源發展科技。中國有實力與美國在貿易問題上硬碰。是否能促使特朗普重回自由貿易,則不得而知。


原文轉載於《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5月11日


原圖:網上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